打印全文
編號:第780/2017號 (刑事上訴案)
上訴人:A(A)
日期:2017年9月28日

主要法律問題:量刑過重

摘 要

經分析有關事實及所有對上訴人有利及不利的情節,本案中,原審法院對上訴人所觸犯的一項販毒罪判處七年兩個月徒刑,一項吸毒罪判處二個月徒刑,雖然販毒罪量刑約刑幅三分之一,但考慮上訴人販毒的次數及持有毒品的數量,上述量刑符合犯罪的一般及特別預防要求,並不存在過重的情況。
在數罪競合方面,原審量刑判決亦符合了《刑法典》第71條的規定,不存在修改的空間。

裁判書製作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譚曉華

合議庭裁判書


編號:第780/2017號 (刑事上訴案)
上訴人:A(A)
日期:2017年9月28日


一、 案情敘述

   於2017年7月28日,嫌犯A在初級法院刑事法庭第CR3-17-0047-PCC號卷宗內被裁定以直接正犯及既遂方式觸犯
- 一項第17/2009號法律第8條第1款所規定和處罰的不法販賣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罪,被判處七年兩個月徒刑;
- 一項第14條所規定和處罰的不法吸食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罪,被判處二個月徒刑;
- 上述兩罪並罰,嫌犯合共被判處七年三個月實際徒刑之單一刑罰。
   
   嫌犯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訴,並提出了以下的上訴理由。1
   檢察院對上訴人的上訴作出了答覆,並提出下列理據(結論部分):
1. 從判決書的具體情況顯示,原審法庭已充分考慮所有對嫌犯有利且不屬罪狀的情節,尤其是在審判期間嫌犯作出不受任何脅迫的自認,在調查期間表現其合作的態度,嫌犯為初犯,且嫌犯是在自由、自願及故意的情況下作出販毒的行為,將純淨重共27.42克的可卡因出售,為他人及自己取得金錢利益;
2. 考慮嫌犯犯罪時與判刑時對相同的犯罪行為(販毒罪及吸毒罪)之刑罰幅度有所不同,故原審法庭對兩條法律進行比較,具體顯示適用舊法對嫌犯更為有利;
3. 原審法院根據澳門《刑法典》第40、第64及第65條所規定的量刑要素,綜合考慮案中的具體情況、嫌犯的犯罪故意、事實之不法性及預防犯罪的要求,裁定嫌犯以直接正犯及既遂方式觸犯了第17/2009號法律第8條第1款所規定及處罰之一項不法販賣麻醉藥及精神藥物罪,判處徒刑7年2個月及第14條所規定及處罰之一項不法吸食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罪,判處徒刑2個月,兩罪並罰,合共判處嫌犯7年3個月實際徒刑為合適的。
4. 有關決定已符合法律規範的要求。
請求中級法院駁回上訴人之主張及維持原審法庭之決定。
   要求公正審理。

案件卷宗移送本院後,駐本審級的檢察院代表作出檢閱及提交法律意見,認為上訴人提出的上訴理由不成立及應駁回上訴。

本院接受上訴人提起的上訴後,組成合議庭,對上訴進行審理,各助審法官檢閱了卷宗,並作出了評議及表決。
   
   
   二、事實方面

原審法院經庭審後確認了以下的事實:
1. 在不確定日期,上訴人A在香港認識了一名自稱「W」的不知名人士(下稱「W」),並答允替其到澳門販賣含有可卡因成份的毒品,以賺取每天港幣一千五百元的報酬。
2. 2016年4月3日,上訴人入境澳門,並開始透過網絡社交軟件「微信」接收「W」的指示,尤其是按時前往指定地點取得毒品;按時前往指定地點進行毒品交易;以及每晚將當日交易所得款項扣除港幣一千五百元報酬後,悉數存入指定的銀行帳戶內(見第22至31頁)。
3. 直至被截獲前,上訴人已數次應「W」的指示按上述方式提取毒品,並最少20次將之售予他人。
4. 2016年5月20日凌晨0時08分,司警在黑沙環廣福祥花園前的行人道截獲上訴人,並在其身上搜出一個裝有乳白色顆粒的小透明膠袋。
5. 司警隨即前往上訴人位於......里......大廈...樓...室的住所進行搜查,並在其睡房書枱抽屜裏再搜出下列物品(見第9至12頁):
- 一個白色煙盒,內藏八包裝有乳白色顆粒的小透明膠袋;
- 一個藍色煙盒,內藏十一包裝有乳白色顆粒的小透明膠袋;
- 一個黑綠色煙盒,內藏九包裝有乳白色顆粒的小透明膠袋;
- 一個白色膠袋,內藏數十個不同大小的透明膠袋;
- 一個沾有白色粉末的電子磅。
6. 上述乳白色顆粒和電子磅上的粉末均含有可卡因成份。其中,在上訴人身上搜出的乳白色顆粒中的可卡因含量為1.02克;書枱抽屜裏的乳白色顆粒中的可卡因含量合共為26.4克(見第93至100頁)。
7. 上述毒品和透明膠袋是上訴人較早時按上述方式取得。當時其已清楚毒品的性質、特徵和吸食方法,取得的目的是售予他人;而電子磅和膠袋是用作將毒品分拆成小包作出售之用。
8. 此外,上訴人在2016年5月12日至20日在澳門逗留期間,其曾吸食含有可卡因成份的毒品。
9. 上訴人在自由、自願和有意識的情況下,沒有得到任何法定許可而作出上述行為,且清楚知道其為犯法,會受法律制裁。
另外證明下列事實:
10. 根據刑事紀錄證明,上訴人無犯罪紀錄。
11. 上訴人聲稱為車房工人,月收入為港幣14,000元,需供養父親,上訴人受教育程度為中學二年級程度。

未獲證明之事實:無對判決重要之事實尚待證明。


   三、法律方面

上訴人提起的上訴涉及下列問題:
- 量刑過重

上訴人認為原審法院在量刑時並沒有全面考慮其為初犯身份、坦白的認罪態度及其家庭經濟狀況等等情節,是違反《刑法典》第40及65條的規定,其認為刑罰應有下調的空間。

《刑法典》第40條及第65條規定量刑的標準。
犯罪的預防分為一般預防和特別預防二種:前者是指通過適用刑罰達到恢復和加强公眾的法律意識,保障其對因犯罪而被觸犯的法律規範的效力、對社會或個人安全所抱有的期望,並保護因犯罪行為的實施而受到侵害的公眾或個人利益的積極作用,同時遏止其他人犯罪;後者則指對犯罪行為和犯罪人的恐嚇和懲戒,且旨在通過對犯罪行為人科處刑罰,尤其是通過刑罰的執行,使其吸收教訓,銘記其犯罪行為為其個人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從而達到遏止其再次犯罪,重新納入社會的目的。

上訴人所觸犯:
– 一項第17/2009號法律第8條第1款規定及處罰的「不法販賣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罪」,可被判處三年至十五年徒刑;
– 第17/2009號法律第14條規定及處罰的一項「不法吸食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罪」,可被判處一個月至三個月徒刑或科十日至六十日罰金。

  根據已證事實,上訴人從身份不明人士處取得毒品,目的為將有關毒品運入澳門作販賣用途,以此獲取不法利益。在被截獲前,上訴人已最少20次將毒品售予他人。在被捕當日,司警人員在其身上及住所搜獲毒品“可卡因” 總含量為27.42克數量遠遠超出法律規定的每日用量標準0.03克。所以,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上訴人在是次犯罪行為中的不法程度屬極高的,因為從這些毒品所帶來的禍害必然與其數量成正比。
  
  同時,亦需考慮對於上訴人有利的情節為上訴人年青,1995年出生,在本澳為初犯,沒有其他刑事紀錄,在審判聽證中承認犯罪事實。
  
最後,在考慮保護法益及公眾期望的要求時需知道,販毒罪,特別是軟性毒品的不法販賣行為屬當今社會常見的犯罪類型,該類犯罪活動在本澳越來越活躍,行為人亦漸趨年青化,有關犯罪行為亦直接危害到公民,特別是年青一代的身體健康,由此更加突顯預防此類犯罪的迫切性。此外,近年來非本澳人士在澳從事販毒活動屢見不鮮,因此一般預防的要求亦須相對提高。

因此,經分析有關事實及上述所有對上訴人有利及不利的情節,本案中,原審法院對上訴人所觸犯的一項販毒罪判處七年兩個月徒刑,一項吸毒罪判處二個月徒刑,雖然販毒罪量刑約刑幅三分之一,但考慮上訴人販毒的次數及持有毒品的數量,上述量刑符合犯罪的一般及特別預防要求,並不存在過重的情況。
在數罪競合方面,原審量刑判決亦符合了《刑法典》第71條的規定,不存在修改的空間。

因此,上訴人提出的上訴理由並不成立。
   
   
   四、決定

綜上所述,合議庭裁定上訴人A的上訴理由不成立,維持原審判決。
判處上訴人繳付3個計算單位之司法費,上訴的訴訟費用。
訂定上訴人辯護人辯護費為澳門幣2,500圓,
著令通知。

              2017年9月28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譚曉華 (裁判書製作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蔡武彬 (第一助審法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徒民正 (第二助審法官)
1其葡文結論內容如下:
1. O presente recurso tem por objecto O douto acórdão do Tribunal Judicial de Base, de 28 de Julho de 2017, concluiu pela condenação do ora Recorrente ao cumprimento da pena de sete (7) anos e dois (2) meses de prisão, pela prática, em autoria e na forma consumada, de um crime de tráfico ilícito de estupefacientes e de substâncias psicotrópicas, p. e p. art.º 8.º, n.º 1 da Lei 17/2009 e na pena de dois (2) meses de prisão, pela prática, em autoria e na forma consumada, de um crime de consumo ilícito de estupefacientes e de substâncias psicotrópicas, p. e p. art.º 14.º, n.º 1 da Lei 17/2009, em cúmulo jurídico na pena única de 7 anos e 3 mês de prisão efectiva.
2. Salvo o devido respeito, o Recorrente entende que o tribunal colectivo a quo não levou em plena consideração a situação actual dele, determinando as penas parcelares demasiadamente elevadas.
3. O Recorrente é delinquente primário e tem o pai a seu cargo.
4. O Recorrente confessou totalmente e sem reserva todos os factos criminosos constantes da acusação.
5. Por isso, a decisão do tribunal colectivo violou os art.s 40.º e 65.º do Código Penal de Macau.
6. Solicita aos Venerandos Juízes do Tribunal de Segunda Instância que determinem, de novo, as penas ao recorrente, atenuando-se as penas parcelares aplicadas, e consequentemente o seu cúmulo jurídico.
Nestes termos e nos demais de Direito, deverá ser dado provimento ao recurso em apreço e, por via dele, ser revogado o acórdão recorrido, e em consequência, atenuando-se as penas aplicadas, e consequentemente o seu cúmulo jurídico, assim fazendo V. Exas. a habitual
JUSTIÇÃ
---------------

------------------------------------------------------------

---------------

------------------------------------------------------------

1


780/2017 p.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