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全文
Processo n.º 204/2025
(Autos de recurso em matéria cível)

Relator: Fong Man Chong
Data: 17 de Julho de 2025

ASSUNTOS:

- Impugnação pauliana e inaplicabilidade da norma do artigo 608º do CCM

SUMÁRIO:

I - A impugnação pauliana consiste, como se sabe, no meio posto à disposição dos credores contra actos que envolvam diminuição da garantia patrimonial do crédito e que não sejam de natureza pessoal.
Os requisitos gerais da impugnação pauliana são enunciados no artigo 605º do Código Civil de Macau (CCM):
    a) Ser o crédito anterior ao acto ou, sendo posterior, ter sido o acto realizado dolosamente com o fim de impedir a satisfação do direito do futuro credor;
    b) Resultar do acto a impossibilidade, para o credor, de obter a satisfação integral do seu crédito, ou agravamento dessa impossibilidade.
II - A tais requisitos acresce, quando de acto oneroso se trate, a exigência de que o devedor e o terceiro adquirente tenham agido de má fé, que consiste na consciência do prejuízo que o acto causa ao credor; se o acto for gratuito, a impugnação procede, ainda que um e outro agissem de boa fé (artigo 607º do CCM).
III - Em termos de ónus de alegação e prova, nos termos do disposto no artigo 606º, incumbe-se ao credor a prova do montante das dívidas, e ao devedor ou ao terceiro interessado na manutenção do acto a prova de que o obrigado possui bens penhoráveis de igual ou maior valor.
IV – Não há lugar à aplicação da norma do artigo 608º do CCM (presunção de má fé do acto dispositivo), visto que ficou provado que o acto impugnável foi praticado em 13/03/2020 e o divórcio entre o 1º Réu e a ex-esposa foi decretado em 08/01/2020, decisão esta que transitou em julgado em 03/02/2020.


O Relator,

________________
Fong Man Chong







Processo nº 204/2025
(Autos de recurso em matéria cível)

Data : 17 de Julho de 2025

Recorrente : - A (Autora)

Recorridos : - B (1º Réu)
- C (menor, representada pela sua mãe D) (2º Réu)

*
   Acordam os Juízes do Tribunal de Segunda Instância da RAEM:

I - RELATÓRIO
    A, Recorrente, discordanda da sentença proferida pelo Tribunal de primeira instância, datada de 14/10/2024, veio, em 21/10/2024, recorrer para este TSI com os fundamentos constantes de fls. 580 a 607, tendo formulado as seguintes conclusões:
     1. 根據《民事訴訟法典》第599條第1款a)項之規定,上訴人現明確聲明針對被訴批示中對調查基礎內容第3、8、9、13至16、33及35至37條事實所作之答覆。
     2. 有關第3條待證事實,除對不同的見解給予應有的尊重外,上訴人無法苟同原審法院的上述邏輯思維及見解。
     3. 首先,希望原審法院不要忘記原告(即現上訴人)是A,而非卷宗第542頁及其背頁所提及的任何一名人士(E、F及G)。
     4. 因此,該文件(第542頁及其背頁)與原告及本案並沒有任何關聯性。
     5. 就算第一被告是原告的合作人、投資人或隱名股東(僅屬單純性假設)似乎亦無阻其可同時成為上訴人的客戶。該等身份是不存在任何矛盾及衝突的。
     6. 必須指出的是,原審法院認定了第一被告向上訴人借了港幣39,000,000.00元的幸運博彩籌碼(見第5至7條待證事實的答覆),且上訴人作為一名博彩中介人(見確定之事實B)),其所經營的商業企業是一間賭博貴賓會(見第2條待證事實的答覆)。
     7. 既然第一被告向原告借幸運博彩籌碼以在後者的貴賓廳內賭博,那麼第一被告又怎可能不被認定為原告的客人呢?
     8. 更甚的是,原審法院亦確認了第一被告在上訴人所經營的貴賓廳內存有89號之帳戶,以及第一被告亦簽署了第32頁的會員登記表。
     9. 綜上所述,現懇求尊敬的法官 閣下裁定此一部分的上訴理由成立,因而改判調查基礎內容第3條事實獲完全證實。
     10. 就第8條待證事實,原審法院的認定似乎是與其他待證事實的答覆存有矛盾。
     11. 根據第一被告的當事人陳述,「一定是好早將支票給予原告,是借取貸款之前簽署的」。(參見2024年09月23日庭審有關光碟名稱為Recorded on 23-Sep-2024 at 15.00.33 (4HM{!POG01120319)_join)第11分42秒至11分55秒)
     12. 且根據第4至7條待證事實的答覆可見,無論如何第一被告向上訴人發出第8條待證事實的支票至少都是為了承諾一旦欠債時,原告可以憑該支票作出清償債務。
     13. 除對不同的見解給予應有的尊重外,上訴人認為本條待證事實的答覆應被改判為「至少為了承諾日後清償涉案債務,第一被告向原告發出一張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編號為XXXX金額為40,000,000.00港元的支票」。
     14. 基於上述的所有理由,現懇求尊敬的法官 閣下裁定此一部分的上訴理由成立,因而作出相應的改判。
     15. 就第9條待證事實,透過兩名證人H及I的證言可見[(參見2024年09月23日庭審有關光碟名稱為Recorded on 23-Sep-2024 at 15.00.33 (4HM{!POG01120319)_join)第42分43秒至45分38秒)及(參見2024年09月23日庭審有關光碟名稱為Recorded on 23-Sep-2024 at 15.00.33 (4HM{!POG01120319)_join)第53分至1小時零13秒)],顯然在涉案債務到期後,即於2014年08月16日之後,原告已多次以電話方式追討第一被告還款,但只是未能成功的情況下才會對他提起執行程序。
     16. 上述兩名證人的供詞具體且清晰,尤其第二名證人I曾直接追討第一被告還款,且第一被告亦曾承諾盡快還款。因此,在沒有任何反證的情況下,上訴人認為兩名證人的供詞具可信性。
     17. 因此,上訴人認為第9條待證事實的回覆應改判為:「於第7條待證事實所述的債務到期後,即2014年08月16日後,原告多次要求第一被告返還上述合共40,000,000.00港元的本金及利息欠款,但第一被告每次都借故推諉」。
     18. 綜上所述,現懇求尊敬的法官 閣下裁定此一部分的上訴理由成立,因而按建議作出改判。
     19. 關於第13至16、33、35至37條待證事實的答覆,除對不同的見解給予應有的尊重外,上訴人不能予以認同原審法院的見解。
     20. 就惡意問題上(即有關第13至16條待證事實),首先,必須指出的是,第二被告於作出被爭議買賣行為時(2020年03月13日)其仍是一位未成年人,其需由其母親〔見已證事實G)及J) - 即第一被告的前配偶J(其等的離婚判決於2020年02月03日確定)〕作代表以完成「買賣」。
     21. 根據原審法院就調查基礎內容第32及33條的答覆可見,早於2019年時,第一被告與第二被告的法定代理人J已達成了第33條所述的「分產協議」。
     22. 那麼,於2019年時,毫無疑問,第一被告與第二被告的法定代理人J仍然存有婚姻關係(見已證事實K))。
     23. 故顯然,第一被告及J早離婚前已有共同作出被爭議「買賣」行為的決議。
     24. 根據《民法典》第608條之規定,「夫妻間之買賣合同,如導致第三人之債權所具有之財產擔保減少,且在該債權成立後訂立,則推定該買賣合同之訂立係出於惡意」。(粗體及橫線由我們加上)
     25. 正如我們所知道,涉案的被爭議行為披著「買賣」的外衣,但實際上該行為是夫妻之間的分割財產行為(見待證事實第32及33條)。
     26. 那麼,夫妻間的分割行為是否又符合《民法典》第608條作為被推定存在惡意的標的呢?
     27. 就上指問題,中級法院已就同類型的案件作出了如下的裁決:「倘夫妻財產分割方式是透過支付相應的價金,取得原屬另一半的業權,而非簡單地將有關房產的所有權一分為二,成為各占一半的共有財產,那相關的分割行為的法律效果與買賣無異,故對認定有關分割行為是否存有惡意適用《民法典》第608條的推定」。(粗體及橫線由我們加上)
     28. 因此,除對不同的見解給予應有的尊重外,根據上述的司法見解及學說,上訴人認為《民法典》第608條之規定應適用於本案之中。
     29. 那麼,根據《民法典》第608條之規定,應推定第二被告在作出涉案的被爭議行為時存有惡意,故應將14至16條事實視為獲得證實。
     30. 即使不同意這樣時,上訴人認為根據本案的證據均可認定第一及第二被告是共同明知(或有意識)作出涉案被爭議行為將會損害債權人債權之受償。
     31. 除對不同的見解給予應有的尊重外,根據一般人的經驗法則及正常的邏輯思維,上訴人認為透過上述三名證人(H、K及L)的證言〔參見2024年09月23日庭審有關光碟名稱為Recorded on 23-Sep-2024 at 15.00.33 (4HM{!POG01120319)_join)第45分45秒至46分47秒、第1小時48分06秒至1小時50分32秒,以及第1小時59分10秒至2小時02分21秒〕均可知道第二被告的法定代理人J對賭場及賭廳的運作相當熟悉,而且亦經常與其朋友談及賭場貴賓廳的事情,足以肯定J是非常熟悉及關心其丈夫第一被告於賭場貴賓廳內工作的情況。
     32. 更甚的是,透過證人L及H的證言可以肯定的是,J必然曾到過XX貴賓廳,且非常了解該貴賓會的運作及任何事情。
     33. 再結合K的證言,當中指出第二被告的法定代理人J與第一被告經常交談後者的於賭場內的工作情況,那麼J又怎可能不知悉第一被告是上訴人的客人,以及第一被告已欠下涉案巨債呢(涉案債務已於2014年已生成及到期)?
     34. 根據《民法典》第344條之規定,可以認定的是,第二被告的法定代表人J,作為第一被告的前配偶,其於代表第二被告作出被爭執的買賣行為時其是非常清楚第一被告正拖欠涉案債務的情況。
     35. 另必須指出的是,根據已證事實F)可見,未作出被爭議行為之前,第一被告與J均各持有涉案兩項不動產的兩分之一分額的所有權,因此倘不作出被爭議行為且第一被告的分額將被法院所查封及司法拍賣時,亦在實務上將連累J及其子女無家可歸。
     36. 因此,J才會在明知將損害上訴人債權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作出現被爭議的行為。
     37. 且基於第二被告明知涉案債務的存在仍然作出被爭議的買賣行為亦可推斷出第一被告均是同意,且亦是為了逃避債務而共同作出被爭議行為。
     38. 因此,除對不同的見解給予應有的尊重外,上訴人認為有關調查基礎內容第13至16條的事實應被改判為獲得證實。
     39. 至於第33、35至37條此四條待證事實,上訴人認為,首先應基於第13至16條改判為證實已裁定該等事實所述的抵銷協議屬虛假;再者,上訴人在一審時已爭議第278至279頁的抵銷協議中各簽名之真確性(見於2023年10月27日所提交之原告反駁第30條),因此第二被告於一審期間未能證明該等簽名屬於第一被告所簽的情況下,該等事實是不可以視為被已證的。因此,無論如何,第33、35至37條待證事實應被改判為未能證實。
     40. 基於上述所有事實及法律理由,現懇求尊敬的法官 閣下裁定針對事實事宜提出爭議的上訴理由屬成立,因而作出相應的改判。
     41. 除對不同的見解給予應有的尊重外,上訴人不能予以苟同原審法院於判決中就有關不適用《民法典》第608條的法律見解。
     42. 根據之前所引述的中級法院合議庭裁判(於2020年06月24日第294/2020號合議庭裁判)可見(雖然原審法院亦有引述該裁決(卷宗第565頁),但在尊重不同法律理解的情況下,似乎原審的理解屬錯誤的,因為本案中根本不存在著真實的夫妻分割,因第一被告及J是採用分別財產制的,而且就算分割亦應將共同債務 – 即銀行貸款 – 一併作分割,但被告方並沒有這樣為之,反之是用「買賣」作為幌子將涉案兩項不動產的部分權利轉移予第三人),顯然涉案的「買賣」,抑或「夫妻財產分割」均可作為《民法典》第608條所被推定具惡意之標的。
     43. 原審法院表示涉案的被爭議行為是發生於第一被告與J離婚後,但似乎原審法院忘記了第32條待證事實的答覆,當中明確載明於2019年時,第一被告與J已具合意對涉案不動產作出分割,因此該惡意應追溯至2019年雙方達成分割的決議之時,因「惡意」這回事是探討行為人的主觀意圖,而非客觀所作之實體行為。故現被爭議的行為亦應被視為《民法典》第608條所述的「夫妻間之買賣合同」。
     44. 由於原審法院也表示本案的訴因已符合《民法典》第605條a)及b)項之要件,且本案的被爭議行為應被視為夫妻雙方所作的「買賣行為」,因此《民法典》第608條之規定,第一被告及J作出被爭議行為時應視為具惡意的。
     45. 綜上所述,由於符合《民法典》第605條a)及b)項及第608條規定之所有要件,因此上訴人所提出所上訴理由應被裁定成立,因而最終裁定上訴人所主張的債權人爭議權理由成立。
     基於上述所有事實及法律理由,現懇求各尊敬的法官 閣下作出如下一如概往的公正裁決:
     1. 裁定針對事實事宜裁決的爭議成立,因而對調查基礎內容第3、8、9、13至16、33及35至37條事實所作之答覆作出相應的改判;及
     2. 裁定本上訴理由成立,因而裁定上訴人所主張的債權人爭議權理由成立,改判載於起訴狀第1及2項的請求完全理由成立;及
     3. 判處眾被告需支付因本案而生的所有訴訟費用及職業代理費。
*
    C, Recorrido, com os sinais identificativos nos autos, ofereceu a resposta constante de fls. 617 a 628, tendo formulado as seguintes conclusões:
     (一) 概述
     A. 上訴人針對初級法院(下稱「原審法院」)所作出的裁決提起了本平常上訴,並在上訴理由陳述中,主要對原審法院在對事實事宜作認定的批示中待證事實第3條、第8條、第9條、第13至第16條、第33條、第35至第37條所作出之答覆提出質疑,並請求法官 閣下作出相應的改判。
     B. 根據過往中級法院所作出的合議庭裁判,尤其是中級法院第322/2010號案件、第162/2013號案件以及第90/2024號案件,中級法院對原審法院所認定的事實作出改判的前提要件為,核實原審法院在審判時是否出現明顯錯誤,尤其是違反了法定證據效力或違反一般經驗法則。
     C. 在本答覆中,被上訴人將就上訴人在上訴理由陳述中對上述待證事實之答覆所提出的審判錯誤逐一作出回應:
     (二) 針對待證事實第3條之答覆
     D. 在審判聽證結束後,原審法院認定僅證實待證事實第3條:第一被告於上指貴賓會開有編號為89號之帳戶。
     E. 上訴人認為第一被告是上訴人的合作人、投資人或隱名股東似乎無限其可同時成為上訴人的客戶,故認為原審法院違反正常人的一般經驗法則及邏輯思維,應改判待證事實第3條獲完全證實。
     F. 在尊重不同的見解的前提下,被上訴人認為上述待證事實所指的「客戶」應理解為進行博彩的顧客。
     G. 誠然,由於第一被告在庭審上提交了卷宗第542及背頁的資料,因而令其對第一被告與上訴人之間的關係產生疑問,而對於被上訴人而言,有關疑問亦屬合理。
     H. 對於第一被告是否為原告之客戶(賭客)存在疑問時,根據《民事訴訟法典》第437條規定,因有關事實屬上訴人創設權利之事實,應以不利於上訴人的方法解決,即裁定第一被告非為原告之客戶(賭客)。
     I. 因此,被上訴人認為原審法院對待證事實第3條所作出的答覆未有違反任何法定證據效力的相關規定,也沒有出現任何明顯違反一般經驗法則的情況,故無須對待證事實第8條所作出的答覆作出任何改判。
     (三) 針對待證事實第8條之答覆
     J. 在審判聽證結束後,原審法院認定僅證實待證事實第8條:在未能具體查明的時間,第一被告向原告發出一張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編號為XXXX金額為40,000,000.00港元的支票。
     K. 上訴人主張第一被告所簽發的支票具有擔保性質,故應對第8條待證事實的回覆作出改判,內容為:「至少為了承諾日後清償涉案債務,第一被告向原告發出一張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編號為XXXX金額為40,000,000.00港元的支票」。
     L. 在本案中,上訴人並沒有提供任何其與第一被告約定該支票是具有擔保性質的相關書面協議。
     M. 原審法院對於卷宗第55頁之支票是於第一被告獲批信貸前被要求簽發,還是在用完信貸額度或無法還款時被要求簽發是存在疑問的。
     N. 鑑於上述事實屬於上訴人主張的創設權利的事實,當就事實真相存有疑問時,應以不利於上訴人的方法解決,即無法視認定上訴人主張的支票的簽發日期為2016年7月23日。
     O. 因此,被上訴人認為原審法院對待證事實第8條所作出的答覆未有違反任何法定證據效力的相關規定,也沒有出現任何明顯違反一般經驗法則的情況,故無須對待證事實第8條所作出的答覆作出任何改判。
     (四) 針對待證事實第9條之答覆
     P. 在審判聽證結束後,原審法院認定僅證實待證事實第9條:至少在2022年5月19日原告針對第一被告提起執行之訴及後,原告要求第一被告40,000,000.00港元的信貸額度所引致的借款本金及利息欠款,但第一被告沒有向原告作出支付。
     Q. 上訴人在上訴理由陳述中,認為根據證人H及I的證言應對第9條待證事實的回覆作出改判,內容為:「於第7條待證事實所述的債務到期後,即2014年08月16日後,原告多次要求第一被告返還上述合共40,000,000.00港元的本金及利息欠款,但第一被告每次都借故推諉」。
     R. 經檢視本案的書證及人證的證言,原審法院對第一被告所欠上訴人之債務到期是存在疑問的,因此,僅能按照卷宗上已有的資料對有關事實作出認定。
     S. 因此,被上訴人認為原審法院對待證事實第9條所作出的答覆未有違反任何法定證據效力的相關規定,也沒有出現任何明顯違反一般經驗法則的情況,故無須對待證事實第9條所作出的答覆作出任何改判。
     (五) 針對待證事實第13條至16條之答覆
     T. 上訴人認為待證事實第13條至16條應裁定為證實,並指出對上述事實之認定應適用《民法典》第608條之規定,並引用了相應的學說及中級法院第294/2020號合議庭裁判藉此支持其主張。
     U. 首先,針對待證事實第13及第14條之內容,該等事實屬於上訴人主張受爭議行為屬於絕對虛偽之法律行為而主張之創設權利之事實,非屬債權人爭議權之構成要件之事實。
     V. 因此,有關事實之認定並不受惠於《民法典》第608條之規定,應由上訴人負上舉證責任。
     W. 其次,被上訴人認為《民法典》第608條並不適用於本案之受爭議行為中,上訴人無法透過有關條文藉此推定待證事實第15及第16條之內容。
     X. 單純按照《民法典》第608條的字面解釋,由於在作出本案所爭議之法律行為時,第一被告與J已非為夫妻關係,有關條文之法律推定不適用於本個案。
     Y. 上訴人所援引的中級法院第294/2020號合議庭裁判與本案的情況亦有所不同,由於上述中級法院個案中,所爭議之行為是由夫妻在婚姻持續期間作出,方適用《民法典》第608條之法律推定,但有關事實情節卻沒有在本案中出現。
     Z. 被上訴人認同原審法院在被上訴裁判之觀點,有關法律推定的立法原意是基於夫妻之間的關係密切,且在一般情況下,夫妻之間不常出現買賣行為,故推定其訂立是為了達致某種不正當的目的。
     AA. 在本案中,無法證實第一被告與J本身的離婚是虛假,且是為了達到逃避債務之不正當目的;相反,證實了J約於2017年發現第一被告對其不忠,而第一被告亦隨即搬離“E3”及“D3”獨立單位,不再與J及第二被告一同生活,故無法透過擴張解釋的方式將《民法典》第608條的法律推定套用於本案中。
     BB. 總括而言,鑑於《民法典》第608條不適用於本案所爭議之法律行為,故上訴人不能受惠於第一被告及被上訴人存在惡意之法律推定,而必須由其負上舉證責任以證明第一被告及被上訴人是明知作出受爭議之行為是有損上訴人之利益,待證事實第15及第16條不能透過有關法律推定而獲得證明。
     CC. 就被上訴人就所爭議之法律行為是否存在惡意,被上訴人認為根據本案的人證及書證,並不能穩妥地認定。
     DD. 再者,在上訴陳述中,上訴人並沒有爭議對待證事實第18條至第22條、第24條至第26條、第27至第30條的答覆作出爭議。換言之,有關事實屬於當事人均沒有爭議的事實。
     EE. 加之,被上訴人認為原審法院在事實事宜作出的批示第14頁提出的質疑屬合理,且存在疑問時,應以不利於負舉證責任的一方作出裁決,即應裁定有關事實不能獲得證明。
     FF. 綜上所述,上訴人對待證事實第13條至第16條所援引的理據是單純質疑原審法院所作出的心證,惟根據被上訴人所提出的上述理據,結合原審法院精闢的分析,原審法院對待證事實第13至16條所作出的答覆未有違反任何法定證據效力的相關規定,也沒有出現任何明顯違反一般經驗法則的情況,故無須對待證事實第13至16條所作出的答覆作出任何改判。
     (五) 針對待證事實第33條、第35條至37條之答覆
     GG. 上訴人認為針對待證事實第33條、第35條至37條,應裁定抵銷協議屬虛假,並且指出上訴人曾就卷宗第278至279頁的抵銷協議中各簽名之真確性提出爭議,未認為上訴人於一審期間未能證明該等簽名屬於第一被告所簽,故該等事實不可以視為被已證。
     HH. 首先,針對上訴人指出抵銷協議屬虛假的主張,文件虛假應由上訴人負有舉證責任,而虛假亦不存在任何法律推定,而單純依據本案的書證以及證人所作出的證言,未有任何證據顯示抵銷協議屬虛假的情況。
     II. 另一方面,儘管在本案中沒有就抵銷協議之簽名進行筆跡鑑定報告,但無論是上訴人還是被上訴人均提交了眾多由第一被告及J所簽署的文件(見卷宗第21頁、第31及32頁、第55頁、第102至106頁以及第183及184頁),原審法院可以比對抵銷協議及上述文件由第一被告及J的簽名,從而判斷抵銷協議是否由第一被告及J所簽署。
     JJ. 經比對抵銷協議及上述文件由第一被告及J的簽名,第一被告及J的簽名均與上述文件相似,原審法院認定第一被告及J有簽署卷宗第278及279頁的抵銷協議並無不妥之處。
     KK. 再者,原審法院亦認為第一被告及J因第一被告的婚外情而選擇離婚,兩人在離婚後會就彼此間財產作分配及就未成年人的扶養作處理合符一般事理,繼而認定卷宗第278及279頁的抵銷協議不屬虛構,被上訴人認為有關判案理由亦符合一般經驗法則。
     LL. 總括而言,原審法院對待證事實第33條、第35條至37條所作出的答覆未有違反任何法定證據效力的相關規定,也沒有出現任何明顯違反一般經驗法則的情況,故無須對待證事實第33條、第35條至37條所作出的答覆作出任何改判。
*
    Corridos os vistos legais, cumpre analisar e decidir.
* * *
II - PRESSUPOSTOS PROCESSUAIS
    Este Tribunal é o competente em razão da nacionalidade, matéria e hierarquia.
    O processo é o próprio e não há nulidades.
    As partes gozam de personalidade e capacidade judiciária e são dotadas de legitimidade “ad causam”.
    Não há excepções ou questões prévias que obstem ao conhecimento do mérito da causa.
* * *
  III – FACTOS ASSENTES:
    A sentença recorrida deu por assente a seguinte factualidade:
     1. 原告為一於2005年2月2日在澳門特別行政區設立的公司法人,並於2005年7月26日於澳門商業及動產登記局作設立登記。(已證事實A項)
     2. 原告持有由博彩監察協調局發出編號為E022的法人的博彩中介人准照。(已證事實B項)
     3. 2022年5月19日,原告針對第一被告提起了一通常執行程序,該執行程序的編號為CV1-22-0074-CEO。(已證事實C項)
     4. 2022年10月19日,第一被告收到上指執行程序的傳喚,其沒有就執行提出任何異議。(已證事實D項)
     5. 涉案被稱為“E3”的3樓“E”獨立單位,居住用途,位於菜園路XXXX及孫逸仙博士大馬路XXXX的都市用地上,有關房地產標示於物業登記局第B101A號簿冊第150頁背頁,標示編號為第21852號,房地產紀錄編號為第040695號,根據於1996年9月3日海島公證署第78L號簿冊第135頁買賣公證書,該獨立單位的因租賃批地而取得的權利包括建築物所有權於1996年10月18日被登記於B及D名下,二人各占1/2份額,登錄編號為第9340號。(已證事實E項)
     6. 涉案被稱為“D3”的3樓“D”獨立單位,居住用途,位於菜園路XXXX及孫逸仙博士大馬路XXXX的都市用地上,有關房地產標示於物業登記局第B101A號簿冊第150頁背頁,標示編號為第21852號,房地產紀錄編號為第040695號,根據於2004年8月25日呂嘉雯私人公證員第7號簿冊第18頁的買賣公證書,該獨立單位的因租賃批地而取得的權利包括建築物所有權於2004年8月31日被登記於B及J名下,二人各占1/2份額,登錄編號為第91556G號。(已證事實F項)
     7. 2020年3月13日,透過私人公證員XXX第782號簿冊第136頁的買賣公證書,第一被告將上述“E3”及“D3”獨立單位分別屬於其的1/2份額以合共5,000,000.00港元的價額出售及轉移予第二被告(由法定代理人J代表)。(已證事實G項)
     8. 上條所述之買賣於2020年3月18日在物業登記局作出登記,登錄編號為第369321G號。(已證事實H項)
     9. 第二被告於2008年12月22日出生。(已證事實I項)
     10. 第二被告的父親為第一被告,母親為J。(已證事實J項)
     11. 透過初級法院家庭及未成年人法庭於2020年1月8日作出並於2020年2月3日確定之判決,第一被告與J於1991年6月22日在香港締結之婚姻因離婚而被解銷。(已證事實K項)
     12. 在編號為CV1-22-0074-CEO之執行程序中,已查封第一被告的財產合共14,940.71澳門元,但未能查封任何不動產。(已證事實L項)
     13. 2014年1月29日,透過私人公證員XXX第209A號簿冊第44頁的公證書,第一被告及J將上述“E3”及“D3”獨立單位設定抵押權予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擔保一項本金為7,000,000.00港元的銀行信貸,該抵押還包括擔保有關利息及費用。(已證事實M項)
     14. 上條所指之抵押於2014年2月11日在物業登記局作出登記,登錄編號為第165291C號。(已證事實N項)
     15. 上條所指之抵押登記於2020年1月22日被註銷。(已證事實O項)
     16. 2019年7月3日,第一被告與JD向初級法院申請兩願離婚,案卷編號為FM1-19-0448-CPE,要求法院判決解除雙方之婚姻關係(見卷宗第247至252頁的證明書,其內容在此視為完全轉錄)。(已證事實P項)
     17. 在上述離婚案件中,初級法院確認第一被告與J就第二被告之親權所訂立的協議,即由J對第二被告行使親權,且第一被告須每月以現金方式支付第二被告20,000.00澳門元的扶養費。(已證事實Q項)
     - 經審判聽證後獲得證明的事實:(相關認定事實的依據見卷宗第550至557頁)
     18. 2012年10月17日,原告與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卷宗第28至30頁的《信貸合同》,該合同於期滿後可自動續期。(對待證事實第1條的回答)
     19. 原告所經營的貴賓會名為“XX皇殿貴賓會”。(對待證事實第2條的回答)
     20. 第一被告於上指貴賓會開有編號為89號之帳戶。(對待證事實第3條的回答)
     21. 原告與第一被告達成協議,前者給予後者40,000,000.00港元的借取幸運博彩籌碼信貸額度。(對待證事實第4條的回答)
     22. 根據原告與第一被告的協議,第一被告本人或其他獲其批准的人可使用上指信貸額度向原告借取幸運博彩籌碼,當原告同意有關借貸後,借貸人士需簽署相關的借款憑證。(對待證事實第5條的回答)
     23. 根據原告與第一被告的協議,第一被告向原告承諾承擔所有就上指信貸額度而生的所有債務。(對待證事實第6條的回答)
     24. 至2014年,第一被告及獲其所批准使用上述信貸額度的人士已向原告合共借取了約39,000,000.00港元的幸運博彩籌碼。(對待證事實第7條的回答)
     25. 在未能具體查明的時間,第一被告向原告發出一張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編號為XXXX金額為40,000,000.00港元的支票。(對待證事實第8條的回答)
     26. 至少在2022年5月19日原告針對第一被告提起執行之訴及後,原告要求第一被告40,000,000.00港元的信貸額度所引致的借款本金及利息欠款,但第一被告沒有向原告作出支付。(對待證事實第9條的回答)
     27. 2022年5月13日,原告持上述支票提示付款,但被中國銀行(澳門分行)通知該支票因存款不足而未能兌現。(對待證事實第10條的回答)
     28. 第二被告沒有任何經濟能力以支付已確定事實G項所指的買賣公證書上所載的價金。(對待證事實第11條的回答)
     29. 第二被告(由法定代理人J代表)沒有向第一被告交付已確定事實G項所指的買賣公證書上所載的一筆合共為5,000,000.00港元的款項。(對待證事實第12條的回答)
     30. 2014年1月29日,第一被告與J共同作為借款人與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澳門分行簽訂了卷宗第183至184頁編號為24-11-71-004628之借貸合同(其內容在此視為完全轉錄),借款本金為7,000,000.00港元。(對待證事實第18條的回答)
     31. 根據上述借貸合同第二條規定,該借貸生效日為2014年1月30日,有效期為10年。(對待證事實第19條的回答)
     32. 根據上述借貸合同第四條第一款及第二款規定,借貸合同之利息按日計算,而年利率按銀行最優惠貸款利率減2%。(對待證事實第20條的回答)
     33. 根據上述借貸合同第十二條規定,J明確同意以其名下帳戶(帳號:XXXXX)作為該借貸之結算帳戶,並授權銀行在結算帳戶扣帳用於清償借款人根據合同結欠銀行之所有款項。(對待證事實第21條的回答)
     34. J在取得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澳門分行的7,000,000.00港元借款後,將其中的6,500,000.00港元交予第一被告所使用。(對待證事實第22條的回答)
     35. 自借貸合同生效後,J一直以其個人銀行帳戶中的資金,透過其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澳門分行之個人賬戶18XXXXX4(原賬戶編號為:XXXXX)償還銀行貸款。(對待證事實第24條的回答)
     36. 上述借貸於2019年11月22日被結清。(對待證事實第25條的回答)
     37. 至2019年11月22日為止,上述借貸本金及利息中,有不少於合共為7,917,480.69港元的部份,是由J以其個人銀行帳戶中的資金向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澳門分行作出償還。(對待證事實第26條的回答)
     38. 約於2017年,J發現第一被告對其不忠,在外與第三者同居,且共同誕下未成年子女。(對待證事實第27條的回答)
     39. 第一被告隨即搬離上述“E3”及“D3”獨立單位,不再與J及第二被告一同生活。(對待證事實第28條的回答)
     40. 自此,J不再理會第一被告的任何私人事務,第一被告也沒有向第二被告支付任何撫養費。(對待證事實第29條的回答)
     41. 自此,第二被告衣食住行的一切開支全部由J負責。(對待證事實第30條的回答)
     42. 約於2019年,第一被告與J決定辦理離婚的手續,兩人並約定財產的分配。(對待證事實第32條的回答)
     43. 第一被告與J達成協議,雙方同意將上述“E3”及“D3”獨立單位繼續由J、第二被告及女兒M作為家庭居所居住,並由J向第一被告取得後者擁有的“E3”及“D3”獨立單位各1/2份額。(對待證事實第33條的回答)
     44. 因J當時在澳門已持有其他物業,為減少印花稅款項,故第一被告與J達成協議,雙方同意將第一被告擁有的“E3”及“D3”獨立單位各1/2份額改為轉移至第二被告名下。(對待證事實第34條的回答)
     45. 2020年3月13日,第一被告及J簽立了卷宗第278至279頁的《抵銷協議》(其內容在此視為完全轉錄)。(對待證事實第35條的回答)
* * *
IV – FUNDAMENTAÇÃO
    A propósito da impugnação da matéria de facto, o legislador fixa um regime especial, constante do artigo 599º (Ónus do recorrente que impugne a decisão de facto) do CPC, que tem o seguinte teor:
     1. Quando impugne a decisão de facto, cabe ao recorrente especificar, sob pena de rejeição do recurso:
     a) Quais os concretos pontos da matéria de facto que considera incorrectamente julgados;
     b) Quais os concretos meios probatórios, constantes do processo ou de registo nele realizado, que impunham, sobre esses pontos da matéria de facto, decisão diversa da recorrida.
     2. No caso previsto na alínea b) do número anterior, quando os meios probatórios invocados como fundamento do erro na apreciação da prova tenham sido gravados, incumbe ainda ao recorrente, sob pena de rejeição do recurso, indicar as passagens da gravação em que se funda.
     3. Na hipótese prevista no número anterior, e sem prejuízo dos poderes de investigação oficiosa do tribunal, incumbe à parte contrária indicar, na contra-alegação que apresente, as passagens da gravação que infirmem as conclusões do recorrente.
     4. O disposto nos n.os 1 e 2 é aplicável ao caso de o recorrido pretender alargar o âmbito do recurso, nos termos do n.º 2 do artigo 590.º

    Ora, a especificação dos concretos pontos de facto que se pretendem questionar com as conclusões sobre a decisão a proferir nesse domínio delimitam o objecto do recurso sobre a impugnação da decisão de facto. Por sua vez, a especificação dos concretos meios probatórios convocados, bem como a indicação exacta das passagens da gravação dos depoimentos que se pretendem ver analisados, além de constituírem uma condição essencial para o exercício esclarecido do contraditório, servem sobretudo de base para a reapreciação do Tribunal de recurso, ainda que a este incumba o poder inquisitório de tomar em consideração toda a prova produzida relevante para tal reapreciação, como decorre hoje, claramente, do preceituado no artigo 629º do CPC.
    É, pois, em vista dessa função delimitadora que a lei comina a inobservância daqueles requisitos de impugnação da decisão de facto com a sanção máxima da rejeição imediata do recurso, ou seja, sem possibilidade de suprimento, na parte afectada, nos termos do artigo 599º/2 do CPC.
*
    No que respeita aos critérios da valoração probatória, nunca é demais sublinhar que se trata de um raciocínio problemático, argumentativamente fundado no húmus da razão prática, a desenvolver mediante análise crítica dos dados de facto veiculados pela actividade instrutória, em regra, por via de inferências indutivas ou analógicas pautadas pelas regras da experiência colhidas da normalidade social, que não pelo mero convencimento íntimo do julgador, não podendo a intuição deixar de passar pelo crivo de uma razoabilidade persuasiva e susceptível de objectivação, o que não exclui, de todo, a interferência de factores de índole intuitiva, compreensíveis ainda que porventura inexprimíveis. Ponto é que a motivação se norteie pelo princípio da completude racional, de forma a esconjurar o arbítrio1.
    É, pois, nessa linha que se deve aferir a razoabilidade dos juízos de prova especificamente impugnados, mediante a análise crítica do material probatório constante dos autos, incluindo as gravações ou transcrições dos depoimentos, tendo em conta o respectivo teor, o seu nicho contextual histórico-narrativo, bem como as razões de ciência e a credibilidade dos testemunhos. Só assim se poderá satisfazer o critério da prudente convicção do julgador na apreciação da prova livre, em conformidade com o disposto, designadamente no artigo 390º do CCM, em conjugação com o artigo 558º do CPC, com vista a obter uma decisão que se possa ter por justa e legítima.
    Será com base na convicção desse modo formada pelo Tribunal de recurso que se concluirá ou não pelo acerto ou erro da decisão recorrida.
    Repita-se, ao Tribunal de recurso não compete reapreciar todas as provas produzidas e analisadas pelo Tribunal a quo, mas só aqueles pontos concretos indicados pelo Recorrente como errados ou omissos!
*
    Os quesitos sob ataque têm o seguinte teor:
    
待證事實第3條:
第一被告為上指貴賓會的客戶,其持有編號為89號之帳戶?
僅證實:第一被告於上指貴賓會開有編號為89號之帳戶。
*
待證事實第8條:
為着確認債務及承諾支付相關的遲延利息,於2016年7月23日,第一被告向原告發出一張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編號為XXXX金額為40,000,000.00港元的支票?
僅證實:在未能具體查明的時間,第一被告向原告發出一張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編號為XXXX金額為40,000,000.00港元的支票。
*
待證事實第9條:
原告多次要求第一被告返還上述合共40,000,000.00港元的本金及利息欠款,但第一被告每次都借故推諉?
證實:至少在2022年5月19日原告針對第一被告提起執行之訴及後,原告要求第一被告40,000,000.00港元的信貸額度所引致的借款本金及利息欠款,但第一被告沒有向原告作出支付。
*
待證事實第13條:
在繕立已確定事實G項所指的買賣公證書時,實際上,第一被告沒有出售及轉移上述“E3”及“D3”獨立單位分別屬於其的1/2份額的意圖?
不獲證實。
*
待證事實第14條:
在繕立已確定事實G項所指的買賣公證書時,實際上,第二被告(由法定代理人J代表)亦沒有任何購入上述份額之意圖?
不獲證實。
*
待證事實第15條:
在繕立已確定事實G項所指的買賣公證書時,第二被告(由法定代理人J代表)清楚知悉第一被告拖欠原告的上述債務款項?
不獲證實。
*
待證事實第16條:
第一被告及第二被告(由法定代理人J代表)合謀,透過繕立已確定事實G項所指的買賣公證書,以協助第一被告逃避其對原告的債務?
不獲證實。
*
待證事實第33條:
第一被告與J達成協議,雙方同意將上述“E3”及“D3”獨立單位繼續由J、第二被告及女兒M作為家庭居所居住,並由J向第一被告取得後者擁有的“E3”及“D3”獨立單位各1/2份額?
獲得證實。
*
待證事實第35條:
2020年3月13日,第一被告及J簽立了卷宗第278至279頁的《抵銷協議》(其內容在此視為完全轉錄)?
獲得證實。
*
待證事實第36條:
根據上述抵銷協議的內容,第一被告就5,000,000.00港元樓款所享有之債權,與J及第二被告因支付全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澳門分行之貸款而向第一被告享有之債權及支付扶養費之債權以協議方式進行抵銷?
證實待證事實第35條答覆的相同內容。
*
待證事實37條:
根據上述抵銷協議的內容,基於上述抵銷,第二被告所須向第一被告支付5,000,000.00港元之義務即告消滅,第一被告不得透過司法或非司法途徑向J及第二被告追討有關款項?
證實待證事實第35條答覆的相同內容。
*
    A Recorrente veio a produzir os seguintes argumentos para tentar vingar a sua posição:
    “(…)
     8. 更甚的是,原審法院亦確認了第一被告在上訴人所經營的貴賓廳內存有89號之帳戶,以及第一被告亦簽署了第32頁的會員登記表。
     9. 綜上所述,現懇求尊敬的法官 閣下裁定此一部分的上訴理由成立,因而改判調查基礎內容第3條事實獲完全證實。
     10. 就第8條待證事實,原審法院的認定似乎是與其他待證事實的答覆存有矛盾。
     11. 根據第一被告的當事人陳述,「一定是好早將支票給予原告,是借取貸款之前簽署的」。(參見2024年09月23日庭審有關光碟名稱為Recorded on 23-Sep-2024 at 15.00.33 (4HM{!POG01120319)_join)第11分42秒至11分55秒)
     12. 且根據第4至7條待證事實的答覆可見,無論如何第一被告向上訴人發出第8條待證事實的支票至少都是為了承諾一旦欠債時,原告可以憑該支票作出清償債務。
     13. 除對不同的見解給予應有的尊重外,上訴人認為本條待證事實的答覆應被改判為「至少為了承諾日後清償涉案債務,第一被告向原告發出一張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編號為XXXX金額為40,000,000.00港元的支票」。
     14. 基於上述的所有理由,現懇求尊敬的法官 閣下裁定此一部分的上訴理由成立,因而作出相應的改判。
     15. 就第9條待證事實,透過兩名證人H及I的證言可見[(參見2024年09月23日庭審有關光碟名稱為Recorded on 23-Sep-2024 at 15.00.33 (4HM{!POG01120319)_join)第42分43秒至45分38秒)及(參見2024年09月23日庭審有關光碟名稱為Recorded on 23-Sep-2024 at 15.00.33 (4HM{!POG01120319)_join)第53分至1小時零13秒)],顯然在涉案債務到期後,即於2014年08月16日之後,原告已多次以電話方式追討第一被告還款,但只是未能成功的情況下才會對他提起執行程序。
     16. 上述兩名證人的供詞具體且清晰,尤其第二名證人I曾直接追討第一被告還款,且第一被告亦曾承諾盡快還款。因此,在沒有任何反證的情況下,上訴人認為兩名證人的供詞具可信性。
     17. 因此,上訴人認為第9條待證事實的回覆應改判為:「於第7條待證事實所述的債務到期後,即2014年08月16日後,原告多次要求第一被告返還上述合共40,000,000.00港元的本金及利息欠款,但第一被告每次都借故推諉」。
     18. 綜上所述,現懇求尊敬的法官 閣下裁定此一部分的上訴理由成立,因而按建議作出改判。
     19. 關於第13至16、33、35至37條待證事實的答覆,除對不同的見解給予應有的尊重外,上訴人不能予以認同原審法院的見解。
     20. 就惡意問題上(即有關第13至16條待證事實),首先,必須指出的是,第二被告於作出被爭議買賣行為時(2020年03月13日)其仍是一位未成年人,其需由其母親〔見已證事實G)及J) - 即第一被告的前配偶J(其等的離婚判決於2020年02月03日確定)〕作代表以完成「買賣」。
     21. 根據原審法院就調查基礎內容第32及33條的答覆可見,早於2019年時,第一被告與第二被告的法定代理人J已達成了第33條所述的「分產協議」。
     22. 那麼,於2019年時,毫無疑問,第一被告與第二被告的法定代理人J仍然存有婚姻關係(見已證事實K))。
     23. 故顯然,第一被告及J早離婚前已有共同作出被爭議「買賣」行為的決議。
     24. 根據《民法典》第608條之規定,「夫妻間之買賣合同,如導致第三人之債權所具有之財產擔保減少,且在該債權成立後訂立,則推定該買賣合同之訂立係出於惡意」。(粗體及橫線由我們加上)
     25. 正如我們所知道,涉案的被爭議行為披著「買賣」的外衣,但實際上該行為是夫妻之間的分割財產行為(見待證事實第32及33條)。
     26. 那麼,夫妻間的分割行為是否又符合《民法典》第608條作為被推定存在惡意的標的呢?
     27. 就上指問題,中級法院已就同類型的案件作出了如下的裁決:「倘夫妻財產分割方式是透過支付相應的價金,取得原屬另一半的業權,而非簡單地將有關房產的所有權一分為二,成為各占一半的共有財產,那相關的分割行為的法律效果與買賣無異,故對認定有關分割行為是否存有惡意適用《民法典》第608條的推定」。(粗體及橫線由我們加上)
     28. 因此,除對不同的見解給予應有的尊重外,根據上述的司法見解及學說,上訴人認為《民法典》第608條之規定應適用於本案之中。
     29. 那麼,根據《民法典》第608條之規定,應推定第二被告在作出涉案的被爭議行為時存有惡意,故應將14至16條事實視為獲得證實。
     30. 即使不同意這樣時,上訴人認為根據本案的證據均可認定第一及第二被告是共同明知(或有意識)作出涉案被爭議行為將會損害債權人債權之受償。
    (…)”.
    O Colectivo fundamentou a sua posição nos seguintes termos:
    “(…)
    至於待證事實第3條,考慮到第一被告獲批大額的信貸額,且考慮到卷宗第542及背頁並輔以第一被告就該等文件的說明,縱然卷宗第32頁顯示第一被告確開有戶口,但其到底是原告的合作人、有資金投入的投資者或不顯名的股東,抑或是客戶(賭客),本院尚有疑問,因此疑問列僅部份獲證。
    
    (…)
    至於待證事實第8條,縱然存在卷宗第55頁的支票,就有關支票是否於2016年發出,本案並沒有穩妥及客觀的證據支持。要指出的是,按照一般經驗,原告願意向第一被告批出大額的信貸額,過程中很有可能存在擔保的提供,又或至少是一些有助於原告追討欠款的文件的簽署。對此,卷宗第55頁的支票既有可能在第一被告獲批信貸額前已被要求簽發,亦有可能是在第一被告已用完信貸額度或無法還款時被要求簽發,然而,在欠缺穩妥及客觀的證據以作說明下,法庭對疑問列作出上方所載回答。
    待證事實第10條是根據卷宗第56頁從而獲得證實。
    關於待證事實第11及12條,第二被告由其法定代理人所作出的當事人陳述,構成法庭認定有關事實的依據。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關於待證事實第12條,法庭確認的,僅僅是第二被告沒有向第一被告交付已確定事實G項所指的買賣公證書上所載的一筆合共為5,000,000.00港元的款項,惟這不等同於法庭認定第二被告(由法定代理人J代表)沒有向第一被告付出或承擔了轉讓不動產所涉及的相應對價。至於答辯中的事實版本是否能夠獲證,則屬另一問題。
*
    調查基礎中餘下的待證事實彼此之間具相互關連性。
    就有關問題,值得留意的,有以下各點:
    - 如上可見,至2014年,第一被告及獲其所批准使用上述信貸額度的人士已向原告合共借取了使用了約39,000,000.00港元的幸運博彩籌碼。客觀上,原告卻一直至2022年5月13日才到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承兌一張第一被告發出的40,000,000.00港元的支票,並緊接提出相應的執行之訴。此一情節相對而言並不尋常,一般情況下,面對欠下大額款項的人士,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難以理解原告在多年後才作出上述行為的背後原因。此一因素一定程度令人相信第一被告在庭上所提交的文件(卷宗第542及背頁)屬真實,亦即,第一被告是在與原告具有某種合作關係或資金投入關係的情況下,因而獲得大額的信貸額並有權從原告的業務中分派某種類型的利潤(或承擔虧損)。這樣亦能解釋,在第一被告與原告之間的對數問題尚未解決時,原告並沒有就40,000,000.00港元的信貸額度所引起的債務向第一被告作出追討(亦因此,在案中證人未能清楚地說明第一被告被追討的具體情節下,在對待證事實第9條作出回答時,法庭僅能考慮的時點是原告針對第一被告提出執行之訴之時)。
    - 根據第一被告在庭上的說明以及其出示的兩張未成年人的身份證(第一被告當天沒有擕帶2017年出生的未成年人的身份證),可知其確有婚外情,並分別在2013、2014及2017年另外誕下三名子女。按其所言,其約於四年前已與三名子女的母親結婚。從證人K的證言來看,J約於2017年揭發第一被告的婚外情,而證人及第一被告是於2017年搬離後者與J的家庭共同居所。問題在於,在2014年,J是否知悉第一被告的債務狀況?就此,案中除了一些跡象(例如是證人K、第一被告及J於2017年前曾居住在同一屋簷下,生活中會有接觸及交談;第一被告及J當時為夫妻),並沒有直接的證據。除更佳見解外,本院認為,上述跡象不必然推論出J對第一被告的債務狀況的知悉,又或在已證事實G項所涉法律行為一事上的惡意。要指出的是,一如上段分析,原告所主張的債務於2014年已生成,惟一直至到2022年原告才針對第一被告有所行為,多年來原告一直未有提訴甚有可能是因為第一被告與原告之間的對數問題尚未解決。一方面,如果第一被告及J存在惡意轉移資產,以協助第一被告避債的意圖,那麼,有關行為為何只在2020年發生?以上因素令法庭對於原告所陳述的事實版本存在更大程度的保留。
    - 要指出的是,從載於卷宗的銀行資料可見,就2014年1月29日由第一被告及J共同向中國銀行借下的債務,該筆款項當中的6,500,000.00港元由第一被告所使用,而每月的供款以及最後一筆過清償的資金絕大部份來源自J的個人帳戶(尤要指出的是,最後一筆過清償餘下欠債時,第一被告及J顯然已分居)。另外,既然兩人因第一被告的婚外情而選擇離婚,兩人在離婚後會就彼此間的財產作分配及就未成年人的扶養與作處理合符一般事理。 此等因素,令法庭不認為卷宗第278及279頁的抵銷協議屬虛構。縱然按照原告在本案提交的估價,涉案兩項不動產單純折算1/2份額的價值似乎高於5,000,000.00港元,然而,要指出的是,該價格高低仍不必然代表第一被告及J存在惡意轉移資產,以協助第一被告避債的意圖。
    以上分析,綜合案中其餘的書證及證人證言,構成法庭對待證事實第9條,以及第13至37條作出上方所載回答的依據。
    仍要補充的,是待證事實第24及26條。就此,疑問列中的“個人財產”一定程度上具結論性。案中書證所反映的,是償還銀行貸款的資金源於J的個人銀行帳戶,故法庭以此方式對疑問列作出回答。
*
    Relativamente às respostas do quesitos 3º e 8º, importa destacar os seguintes aspectos:
    1) – A resposta preenche o conteúdo essencial que o quesito 3º visa apurar, que consiste em provar que o 1º Réu é titular da conta nº 89, ou seja, a reposta é clara e certa, e como tal não merece nenhum reparo! No demais, não se deve esquecer que existe depoimento de parte prestado por parte do 1º Réu (cfr. 543 a 545), e o depoimento ficou conignado na respectiva acta. Pelo que, na ausência de elementos que apontem para o erro na apreciação de provas ou para a insuficiência da resposta, é de a manter.
    2) – No que se refere à resposta do quesito 8º, é irrelevante o tempo em que o cheque foi entregue, aliás, também inexistem elementos esclarecedores sobre este ponto, o que releva é que tal cheque foi apresentado a pagamento no prazo de 8 dias nos termos legalmente fixados. Pelo que, na ausência de elementos demonstrativos de erros ou da insuficiência da resposta, é de manter igualmente a resposta fixada pelo Colectivo.
    3) – No tangente à resposta do quesito 9º, o raciocínio acima exposto vale igualmente para aqui, visto que pouco relevam as interpelações feitas, se foram antes ou depois, o que importa é que até agora tal dívida está ainda por saldar!
    Improcede assim esta impugnação, mantendo-se a resposta em causa.
*
    4) – No que se refere às respostas dos quesitos 13º a 16º nos termos transcritos (respostas todas NEGATIVAS), é de destacar os seguintes aspectos:
    a) – Existem provas pré-constituídas que comprovam a existência de relações matrimoniais entre o 1º Réu e a Senhora N e acordo sobre a responsabilidade decorrente de empréstimo bancário, que são suportadas em documentos já existentes (cfr. fls. 278 a 279 – um acordo lavrado no 2º Cartório Notariado: compensação de créditos e dívidas), antes de ser proposta esta acção, datada de 01/03/2023 (fls. 1), e como tal tais provas documentais têm mais valor do que o de depoimentos das testemunhas, é o que resulta da lógica das coisas;
    b) – Igualmente existem abundantes documentos bancários para provar a versão dos Réus no que se refere à responsabilidade que recai sobre o 1º Réu e quem pagava as prestações bancárias era a ex-mulher do 1º Réu;
    c) – Inexistem elementos probatórios que demonstrem que os Réus, ao celebrarem as estrituras públicas para aquisição das quotas das fracções autónomas em causa tinham por intenção ajudar o 1º Réu a fugir às dívidas que o mesmo tem perante a Recorrente/Requerente, aliás, o que os Réus fizeram é justamente exercer os seus direitos nos limites legalmente autorizados.
    d) – Pelo que, na ausência de elementos probatórios que apontem para o erro na apreciação de provas, não se cumprindo o ónus fixado pelo artigo 599º do CPC, é de julgar improcedente esta parte da impugnação, mantendo-se as respostas (negativas) fixadas pelo Colectivo.
*
    5) – Respeitante às respostas dos quesitos 33º, 35º a 37º, na sequência do raciocínio e da argumentação acima tecida, é de julgar igualmente infundada a impugnação, mantendo-se assim as respostas em causa.
    Concluindo, improcede a impugnação realizada pela Recorrente.
*
    Prosseguindo,
    Como o recurso tem por objecto a sentença proferida pelo Tribunal de 1ª instância, importa ver o que o Tribunal a quo decidiu. Este afirmou na sua douta decisão:
    
     一、 案件敍述
     原告A,葡文名稱A,法人住所位於澳門友誼大馬路XXXXXX,在澳門商業及動產登記局的登記編號為21939SO號,針對
     第一被告B,持有澳門特別行政區身份證明局發出編號為XXXXXX之澳門居民身份證,
     及
     第二被告C,持有澳門特別行政區身份證明局發出編號為XXXXXX之澳門居民身份證(兩人的詳細身份資料載於卷宗)
     提起現審理的通常宣告案。
     原告陳述稱其與第一被告達成協議,前者給予後者40,000,000.00港元的借取幸運博彩籌碼信貸額度。根據原告與第一被告的協議,第一被告本人或其他獲其批准的人可使用上指信貸額度向原告借取幸運博彩籌碼,當原告同意有關借貸後,借貸人士需簽署相關的借款憑證。此外,第一被告向原告承諾承擔所有就上指信貸額度而生的所有債務。
     原告指出,於2014年6月2日至2014年8月16日期間,第一被告及獲其所批准使用上述信貸額度的人士向原告合共借取了39,380,000.00港元幸運博彩籌碼。為着確認債務及承諾支付相關的遲延利息,於2016年7月23日,第一被告向原告發出一張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編號為XXXX金額為40,000,000.00港元的支票。原告多次要求第一被告返還上述合共40,000,000.00港元的本金及利息欠款,但第一被告每次都借故推諉。其後,於2022年5月13日,原告持上述支票提示付款,但被中國銀行(澳門分行)通知該支票因存款不足而未能兌現。原告為此向第一被告提起了案件編號為CV1-22-0074-CEO的執行程序。
     原告續指出,第一被告分別於1996年9月3日及2004年8月25日購入涉案不動產“E3”及“D3”,及後,於2020年3月13日,第一被告將上述兩項不動產中其所擁有的二份之一份額以港幣5,000,000.00元的買賣方式轉移予第二被告,然而,第二被告當時年僅11歲,且其實為第一被告的兒子。事實上,第一被告作出相關之買賣目的僅是為了逃避清償涉案的債務,且第二被告(由法定代理人,即其母親J代表)亦沒有任何購入上述份額之意圖,其真正目的僅是為了協助第一被告逃避債務。
     基於起訴狀所載的事實及法律理由,原告請求法庭裁定:
     “1. 裁定原告所主張的所有事實獲得證實,因而根據《民法典》第605、607、608及612條之規定,裁定針對眾被告所作出的移轉上指兩項不動產獨立單位「E3」及「D3」的二分之一分額因租賃批地而取得之權利(包括建築物所有權)的債權人爭議權訴訟理由及請求成立,並宣告相關買賣行為不對原告產生任何效力;及
     2. 根據《民法典》第612條第1款之規定,賦予原告可直接執行在第二被告財產中涉及不動產獨立單位「E3」及「D3」之二分之一分額因租賃批地而取得之權利(包括建築物所有權)及作出法律許可之保全財產擔保之行為;
     3. 倘若上述兩項請求被裁定為不成立時,則懇求尊敬的法官 閣下裁定眾被告於2020年03月13日所作之買賣上述不動產獨立單位「E3」及「D3」之二分之一分額因租賃批地而取得之權利(包括建築物所有權)之行為屬無效,因而命令將本案之終局裁決通知行政法務司司長以便將該裁決傳達予繕立相關公證書之公證機構,以及命令物業登記局註銷編號為369321G的登錄。”
     *
     經依法傳喚,第二被告作出卷宗第151至159頁的答辯。
     簡要而言,第二被告指出:
     - 於2014年1月29日,第一被告與J共同作為借款人與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澳門分行簽訂了一借貸合同,借款本金為港幣7,000,000.00元;
     - 自上述合同生效起,J一直以其個人財產償還銀行貸款;
     - 上述借貸是由第一被告及J共同承擔之債務,第一被告理應於每月與J共同償還貸款;
     - 然而,第一被告在獲交付有關貸款後,卻從未對相關貸款支付過一分一毫;
     - 約於2016年,J發現第一被告對其不忠,故其隨即要求第一被告立即搬離涉案不動產“E3”及“D3”;
     - 自此,J不再理會第一被告的任何私人事務,第一被告也沒有向第二被告支付任何撫養費;
     - J曾多次向第一被告提出離婚的請求,但均遭第一被告拒絕;
     - 在2019年,第一被告方答應與J辦理離婚的手續,並約定財產分配;
     - 第一被告與J達成協議,雙方同意將上述“E3”及“D3”獨立單位繼續由J、第二被告及女兒M作為家庭居所居住,並由J向第一被告取得後者擁有的“E3”及“D3”獨立單位各1/2份額;
     - 因J當時在澳門已持有其他物業,加上獨自償還銀行貸款及撫養第二被告,J不具足夠的經濟能力以支付印花稅款項,故第一被告與J達成協議,雙方同意將第一被告擁有的“E3”及“D3”獨立單位各1/2份額改為轉移至第二被告名下;
     - 基於第一被告未有向J支付上指共同債務當中的港幣3,958,740.35元,雙方於2020年3月13日訂立了一份抵銷協議;
     - 根據上述抵銷協議的內容,第一被告就5,000,000.00港元樓款所享有之債權,與J及第二被告因支付全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澳門分行之貸款而向第一被告享有之債權及支付扶養費之債權以協議方式進行抵銷;
     - 基於上述抵銷,第二被告所須向第一被告支付5,000,000.00港元之義務即告消滅,第一被告不得透過司法或非司法途徑向J及第二被告追討有關款項;
     - 第一被告與第二被告之間的交易屬真實有效的,非為著幫助第一被告逃避債務而訂立。
     基於上述理由,第二被告請求法庭裁定其所提出的永久抗辯理由成立,並在此基礎上,駁回原告之全部訴訟請求。
     *
     第一被告獲傳喚後未有提交答辯。
     *
     原告提交了卷宗第294至299頁的反駁,主張第二被告所主張的抗辯理由不成立。
     *
     訴訟依照其餘下步驟進行,在法庭制作卷宗第325至329背頁的清理批示及事實事宜篩選及接納當事人提出的證據措施後,本案依法進行審判聽證,並對調查基礎的事實進行認定。
     *
     本院現就案件作出審理。
     ***
     二、 訴訟前提
     本院對此案具有管轄權。
     本案訴訟形式恰當及有效。
     訴訟雙方具有當事人能力及正當性,且已適當地被代理。
     不存在待解決之無效、抗辯或其他先決問題。
     *
     三、 獲證事實
     (......)
     ***
     四、 法律適用
     法院必須具體分析本案中獲視為已證之事實,並適用法律,以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爭議。
     - 4.1. 原告的主請求
     原告在起訴狀當中的各項主請求乃環繞債權人爭議權的機制而提出。
     《民法典》第605條規定:
     “在同時符合以下條件時,債權人對可引致削弱債權之財產擔保且不具人身性質之行為,得行使爭議權:
     a) 債權之產生先於上述行為,或後於上述行為,屬後一情況者,該行為須係為妨礙滿足將來債權人之權利而故意作出;
     b) 因該行為引致債權人之債權不可能獲得全部滿足或使該可能性更低。”
     同一法典第607條則規定:
     “一、有償行為僅於債務人及第三人出於惡意作出時,方成為債權人爭議權之標的;如屬無償行為,即使債務人及第三人出於善意作出,爭議權亦得成立。
     二、明知作出有關行為將有損債權人者,即視為惡意。”
     而其第608條規定:
     “夫妻間之買賣合同,如導致第三人之債權所具有之財產擔保減少,且在該債權成立後訂立,則推定該買賣合同之訂立係出於惡意。”
     - 4.1.1.《民法典》第605條a項的要件
     按照《民法典》第605條a項、第606條以及第335條第1款規定,債權人除了要證明其所主張的債權存在及相關金額外,亦要證明該債權之產生先於受爭議的行為,或後於受爭議的行為,而屬後一情況者,該行為須是為妨礙滿足將來債權人之權利而故意作出。
     根據獲證事實第23及24點,原告與第一被告達成協議,後者須向前者承擔所有基於信貸額度而生所有債務;至2014年,第一被告及獲其所批准使用上述信貸額度的人士已向原告合共借取了約39,000,000.00港元的幸運博彩籌碼。
     此外,按照獲證事實第7點,受爭議行為於2020年3月13日作出。
     因此,原告所主張的債權的產生先於受爭議行為,進而,《民法典》第605條a項的要件已符合。
     - 4.1.2.《民法典》第605條b項的要件
     《民法典》第605條b項亦要求受爭議的法律行為引致債權人之債權不可能獲得全部滿足或使該可能性更低。
     按照本案的獲證事實,受爭議的法律行為使登記於第一被告及其前配偶(即第二被告的母親)兩人名下的涉案兩項不動產中,原屬第一被告的份額改為屬第二被告所擁有。
     由此可見,受爭議的法律行為使第一被告不再就兩項不動產享有任何權益,必然後果是第一被告的各個債權人不能查封該等不動產從而使自身債權得到滿足。即使按照公證書內容(見卷宗第104頁),第一被告聲明已收取有關補償金,但相比起不動產,金錢的流動性顯然更高,且更為容易被隱藏,以致無法被查封並用於債務的償還。
     更何況,在本案中,兩名被告亦無法舉證第一被告仍有足夠的資產以償還其欠下原告的債務。
     基於上述理由,第一及第二被告之間的行為符合《民法典》第605條b項的要件。
     - 4.1.3.《民法典》第607條的要件
     首先,考慮到涉案分割公證書的內容,以及法庭對待證事實第32至37條的認定結果,應視第一及第二被告之間的行為為有償行為。
     按照《民法典》第607條第1款前半部份以及第2款規定,有償行為僅於債務人及第三人出於惡意作出時,方成為債權人爭議權之標的,而明知作出有關行為將有損債權人者,即視為惡意。
     另一方面,按照《民法典》第608條,夫妻間之買賣合同,如導致第三人之債權所具有之財產擔保減少,且在該債權成立後訂立,則推定該買賣合同之訂立是出於惡意。
     除更佳見解外,本院認為《民法典》第608條不適用於本具體個案。上述條文所要規範的,是夫妻間之買賣合同,亦即發生於夫妻關係仍然存續期間內兩人之間的買賣(又或婚後協議所導致的婚姻財產制度改變,並在婚姻存續期間進行的分割 – 就相類似情況,見中級法院2020年06月24日在第294/2020號上訴案的合議庭裁判)。但本案有所不同的是,受爭議行為於2020年3月13日作出時,第一被告與其前配偶已於2020年1月8日離婚(就此,見獲證事實第11點;兩願離婚判決於2020年2月3日轉為確定)。
     先撇開本案中受爭議的行為是在第一被告及第二被告之間作出(而非在第一被告及其前配偶J之間作出)此一問題,要指出的是,《民法典》第608條將夫妻間之買賣合同的訂立推定存在惡意,一方面是考慮到夫妻之間的關係密切,另一方面則是考慮到在一般情況下,夫妻之間不常出現買賣行為,故而推定其訂立是為了達致某種不正當的目的。
     然而,在一般情況下,一對夫妻選擇終止彼此之間的婚姻關係,相比起婚姻關係仍然持續,兩人的關係顯然有所改變。另外,在婚姻解銷後,兩人會就雙方之間的財產問題作出分配屬正當舉措。
     上段所提及到的差別令本院得出結論:若一方的債權人欲爭議夫妻雙方離婚後所作出的財產分割行為,其不能受益於《民法典》第608條的推定,而必須證明《民法典》第607條所規定的要件的符合。
     相反的結論將導致事實上已離婚的夫妻,在例如是10年或20年之後所進行的分割行為,都會按照《民法典》第608條被推定為惡意。
     若然債權人無法證明夫妻雙方的離婚本身是虛假,又或兩人的離婚不過是為了達致某些不正當的目的(例如是避債),則兩人在離婚後的分割行為在性質上更相近於一般人之間的財貨交易,而有異於《民法典》第608條的本意所要規範的那些發生在夫妻婚姻存續期間的法律行為。
     在得出以上結論後,本院將接續分析《民法典》第607條第1款前半部份以及第2款規定是否符合。
     就此,經過審判聽證,並在待證事實第15及16條未能獲得證實的情況下,按照《民法典》第335條第1款規定,須以不利於原告的方式作出裁決。
     換言之,由於負有舉證責任的原告未能證明受爭議行為是在惡意情況下作出,須裁定原告各項主請求不成立。
     *
     - 4.2.原告的補充請求
     原告此一部份的請求是基於案中受爭議行為被指屬虛偽。
     就虛偽此一部份的理據,按照《民法典》第232條的規定以及主流的司法見解(作為例子,見終審法院2015年5月13日於第69/2014號卷宗作出的合議庭裁判),證明某一法律行為屬於虛偽取決於三個要件的同時成立:1) 存在一個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2) 在表意人和受意人之間存在意圖欺騙第三人的協議,及3) 在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和真實意思之間存在不一致。
     經過審判聽證,支持兩名被告之間受爭議的法律行為屬虛偽的相關待證事實最終未能獲得證實(就此,獲證事實第44點顯示,基於有關人士的考慮,第一被告與J最終同意將第一被告擁有的“E3”及“D3”獨立單位各1/2份額改為轉移至第二被告名下;惟本案的獲證事實未能顯示相關的交易行為在內容上或主體身份上所存在的虛偽情況 – 尤見待證事實第13及14條,其未能獲得證實)。基於此,原告圍繞虛偽提出的各項補充請求全數不能成立。
     ***
     五、 裁決
     綜上所述,本院裁定原告的訴訟理由不成立,並就其在本案中所提出的所有請求,開釋兩名被告。
     訴訟費用由原告承擔。
     著令登錄本判決及依法作出通知。
*
    Quid Juris?
    Em face da argumentação acima transcrita, é da nossa conclusão que o Tribunal a quo fez uma análise ponderada dos factos e uma aplicação correcta das normas jurídicas aplicáveis, tendo proferido uma decisão conscienciosa e legalmente fundamentada, à excepcão da parte acima analisada e sublinhada por nós, motivo pelo qual, ao abrigo do disposto no artigo 631º/5 do CPC, é de manter a decisão recorrida.
*
    Síntese conclusiva:
    I - A impugnação pauliana consiste, como se sabe, no meio posto à disposição dos credores contra actos que envolvam diminuição da garantia patrimonial do crédito e que não sejam de natureza pessoal.
    Os requisitos gerais da impugnação pauliana são enunciados no artigo 605º do Código Civil de Macau (CCM):
    a) Ser o crédito anterior ao acto ou, sendo posterior, ter sido o acto realizado dolosamente com o fim de impedir a satisfação do direito do futuro credor;
    b) Resultar do acto a impossibilidade, para o credor, de obter a satisfação integral do seu crédito, ou agravamento dessa impossibilidade.
    II - A tais requisitos acresce, quando de acto oneroso se trate, a exigência de que o devedor e o terceiro adquirente tenham agido de má fé, que consiste na consciência do prejuízo que o acto causa ao credor; se o acto for gratuito, a impugnação procede, ainda que um e outro agissem de boa fé (artigo 607º do CCM).
    III - Em termos de ónus de alegação e prova, nos termos do disposto no artigo 606º, incumbe-se ao credor a prova do montante das dívidas, e ao devedor ou ao terceiro interessado na manutenção do acto a prova de que o obrigado possui bens penhoráveis de igual ou maior valor.
    IV – Não há lugar à aplicação da norma do artigo 608º do CCM (presunção de má fé do acto dispositivo), visto que ficou provado que o acto impugnável foi praticado em 13/03/2020 e o divórcio entre o 1º Réu e a ex-esposa foi decretado em 08/01/2020, decisão esta que transitou em julgado em 03/02/2020.
*
    Tudo visto e analisado, resta decidir.
* * *
V ‒ DECISÃO
    Em face de todo o que fica exposto e justificado, os juízes do Tribunal de 2ª Instância acordam em negar provimento ao presente recurso, mantendo-se a sentença recorrida.
*
    Custas pela Recorrente.
*
    Registe e Notifique.
*
RAEM, 17 de Julho de 2025.
Fong Man Chong
(Relator)
Tong Hio Fong
(Primeiro Juiz-Adjunto)
Rui Pereira Ribeiro
(Segundo Juiz-Adjunto)

1 Sobre o princípio da completude da motivação da decisão judicial ditado, pela necessidade da justificação cabal das razões em que se funda, com função legitimadora do poder judicial, vide acórdão do STJ, de 17-01-2012, relatado pelo Exm.º Juiz Cons. Gabriel Catarino, no processo n.º 1876/06.3TBGDM.P1 .S1, disponível na Internet – http://www.dgsi.pt/jstj
---------------

------------------------------------------------------------

---------------

------------------------------------------------------------





2025-204-impugnação-pauliana-dívida-empréstimo-jogo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