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017號上訴案
上訴人:A
澳門特別行政區中級法院合議庭判決書
一、案情敘述
澳門特別行政區檢察院控告嫌犯B為直接正犯,其既遂行為觸犯:澳門《刑法典》第142條第1款結合《道路交通法》第21條第1款及第93條第1款所規定及處罰的一項過失傷害身體完整性罪。另外,建議根據《道路交通法》第94條第1款規定適當中止嫌犯駕駛執照效力。並請求初級法院以庭審程序對其進行審理。
受害人A(民事請求人)針對嫌犯B(第一被請求人)、C有限公司(第二被請求人)提出了民事賠償請求(載於卷宗第83頁至第92頁,相關內容在此視為完全轉錄)。並請求貼償:1)醫療費用;2)工資損失;3)車輛維修費;4)非財產損害等。
初級法院刑事法庭的合議庭在第CR2-15-0411-PCC號普通刑事案件中,經過合議庭庭審,最後作出了以下的判決:
1. 指控嫌犯B以直接正犯、既遂及過失的方式所觸犯的《澳門刑法典》第142條第1款結合及澳門《道路交通法》第21條第1款、第93條第1款及第94條第1款所規定的一項過失傷害身體完整性罪,判處罪名不成立。
2. 判處第二被請求人C有限公司向請求人A支付澳門幣93,088.20元,作為本次意外所引致的財產及非財產損害賠償。
該等賠償須連同由判決作出之日起計直至完全支付為止的法定利息。
駁回對第一被請求人B(嫌犯)所提出的民事賠償請求。
3. 嫌犯無須支付訴訟費(刑事部份)。
4. 民事請求的訴訟費用按敗訴比例支付。
5. 指派辯護人費用訂為澳門幣2,500元,暫由終審法院院長辦公室墊支。
6. 依職權裁定C有限公司須向仁伯爵綜合醫院支付澳門幣5,862.60元的醫療費,並連同由判決作出之日起計直至完全付清為止的法定利息。
上訴人(民事請求人)A對此判決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訴:
1. 被上訴判決中判處上訴人僅獲第二被請求人C有限公司支付澳門幣93,088.2元的財產及非財產性賠償之決定不服。
2. 對此,上訴人給予應有之尊重,但並不認同。
3. 本上訴僅針對民事請求部分提出上訴。
4. 被上訴判決內指出對於是次意外的過錯責任成因存在疑問。
5. 卷宗內第14、17、18頁之照片,均顯示出上訴人之車輛正後方及右側是存在損毀的。
6. 卷宗內第19至23及47頁之照片,則顯示出上訴人之車輛正後方及右側是存在損毀的,當中左邊是不存在損毀的,故此警方無作出拍照。
7. 上訴人之車輛之右側毀情況,可以認為此屬與地面碰撞摩擦所引致。
8. 卷宗第4頁之意外圖是由嫌犯一人向警方提供的,當中顯示在意外後,上訴人之車輛置於左邊車道的中間位置。
9. 若然上訴人之車輛是果真是突然從右線切入左線時,按照經驗法則,其速度不可能慢於嫌犯之車速,既不能低於每小時20至30公里(請參見被上訴判決第7頁);還有,按照駕駛經驗,其車輛亦不可能是垂直向前的,基於切線的需要,其必然是要向左傾去的。
10. 結合上述兩項事實並按照一般經驗法則,若然上訴人之車輛果真是突然從右線切入左線時,在碰撞後,上訴人之車輛不可能置於嫌犯之車輛正前方及在車道的中間位置!!!
11. 若然上訴人之車輛果真是突然從右線切入左線時,其車輛亦只能且應是置於右邊車道。這是基本物理及經驗法則的結論。
12. 透過卷宗照片無顯示上訴人之車輛左側車身存在損毀。結合卷宗第14頁之圖片,足以排除上指“右邊車身”發生碰撞之可能性。
13. “碰撞”確是發生在上訴人之車輛之後方的!
14. 透過卷宗之意外圖顯示,上訴人之車輛在意外後,是置於左車道內的。
15. 這亦可合理地令人知道,在碰撞前,上訴人之車輛已經在左車道內行駛。對此,既可能是已完成切線,亦可能是一直是在左車道內行駛。
16. 嫌犯之行為是違反了第3/2007號法律第21條第1款規定,“駕駛員行車時,應與前車保持足夠距離,以免因前車突然停車或減速而發生意外。”
17. 綜上所述,即使原審法院未能接納上訴人之陳述,然而,憑藉卷宗內之意外圖及車輛意外照片,每名具一般判斷力之人亦能得出:“上訴人之車輛是在左車道接近中線位置行駛時遭嫌犯之車輛從後方撞擊”的結論。
18. 為此,被上訴判決內關於未能證明“(刑事部分)案發當日被害人在左車道接近中線位置行駛。”及“(民事)起訴狀中與上述已證事實不符的其他事實”之認定(請參見被上訴判決第7頁),均屬沾有《刑事訴訟法典》第400條第2款c項之瑕疵,並構成提起上訴之依據。
19. 被上訴判決指出“嫌犯的車輛在本案中負有60%的風比例,而被害人的車輛則負有40%的風險比例。”(請參見被上訴判決第11頁)
20. “六比四”的風險比例未能反映出本案中之兩台肇事車輛在道路上所產生的風險之客觀差距。
21. 按照卷宗第4頁之意外圖顯示,涉事汽車車寬是大於1.5米,車長大約4.5米;涉事電單車則車寬小於1米,車長大約1.6米。
22. 按照一般社會大眾知識,不論從大小、長度、性能、載客量、體積、表面面積、底盤、車輪數量等客觀因素顯示,涉案汽車都比涉案電單車大。
23. 兩種車型是不同的,它們的重量、最大馬力、引擎馬力和油缸容積亦是不同的,兩者差距是數倍的。
24. 在正常駕駛操作時,經參考意外圖後,嫌犯之車輛所占用的車道範圍最少需占用車道之50%,而上訴人之重型電單車則約為15%。此差距亦不會是六比四的!
25. 按照上述一般生活經驗,兩車的風險責任比例最少也應為七三之比,或甚至更高。
26. 綜上所述,在判定風險比例上,被上訴判決存在明顯違反客觀標準。此亦屬沾有《刑事訴訟法典》第400條第2款c)項之瑕疵,並構成提起上訴之依據。
27. 在卷宗第217頁為一份由三名醫生(仁伯爵綜合醫院法醫科專科D醫生、同一醫院之神經外科專科E醫生及鏡湖醫院F醫生)於2016年5月10日所作成之“臨床法醫學鑑定書”,有關內容反映了上訴人之當時的最新傷患情況。
28. 這份合議鑑定書較卷宗第38頁之僅由一名法醫作成之鑑定書更為新及專業。
29. 此合議鑑定書為一專業醫學文件,依據《刑事訴訟法典》第149條第1款規定,不屬審判者的自由評價之範圍。
30. 被上訴判決是遺漏或無接納該份鑑定書之內容,亦無陳述不接納此合議鑑定書之理由。
31. 該鑑定書中,尤其重要的事實有如下:(標注由上訴人加上)
1) “被鑑定人符合為因2012年5月25日的一宗交通意外導致其有相關損傷(見前述臨床診斷)在醫學上已被視作已痊癒,其康復期間應為181天(2012年5月25日至11月21日)”(底線為上訴人加上)
2) “留有“耳鳴及頭暈”等後遺症症狀,傷殘率“長期部分無能力”(Incapacidade Permanente Parcial I.P.P.)應評定為6%[根據澳門現行法令八月十四日第40/95/M號附件之工作意外及職業病無能力評估表:第78條d)項所指--腦震盪的後遺症(0.05-0.15)。”
3) 被鑑定人符合為因2012年5月25日的一宗交通意外導致其現有“耳鳴及頭暈,記憶力、活力及工作能力略減退,脾氣變差”等腦震盪的後遺症,而其日常生活可如常,睡眠可。
4) 剛發生腦震盪後,會令患病頭暈、容易嘔吐、失憶(如:無法記得親友之名字)及不能執筆寫字。
5) 不排除被鑑定人直接因是次事故而存有頸椎椎間盤退行性變之相關症狀及後遺症(耳鳴及頭暈)
32. 綜上所述,卷宗第217頁之“臨床法醫學鑑定書”之內容均應被納入到被上訴判決之已證事實內。此亦屬沾有《刑事訴訟法典》第400條第2款c)項之瑕疵,並構成提起上訴之依據。
33. 基於上述各項應予改判之事宜,必然需要對被上訴判決內關於非財產損害賠償金作出調升,該賠償金額應定為澳門幣40萬元正。
34. 被上訴判決內對於非財產損害賠償金僅訂為澳門幣8萬元,是違反了《民法典》第558條規定。此沾有《刑事訴訟法典》第400條第1款之法律適用瑕疵,並構成提起上訴之依據。
請求法庭變更被上訴判決並改判如下:
1) 將“刑事部分”案發當日被害人在左車道接近中線位置行駛”、民事起訴狀中第1及2條事實,即“……原告取道左車道接近中線位置行駛”及“同一時間,第一被告駕駛MH-97-XX輕型汽車緊隨原告駕駛電單車的後方沿相同車道同向行駛”納入到已證事實中。繼而裁定在本次交通意外中,嫌犯為唯一過錯方;
2) 裁定嫌犯的車輛與被害人的車輛之風險比例為80%與20%。倘不認為如此時,則請求裁定該比例為70%與30%;倘亦不認為如此時,則訂為2/3與1/3。
3) 裁定將卷宗第217頁之“臨床法醫學鑑定書”之內容納入到被上訴判決之已證事實內,當中包括『康復期間應為181天』、『留有“耳鳴及頭暈”等後遺症症狀』、『傷殘率“長期部分無能力”應評定為60%』、『現有“耳鳴及頭暈,記憶力、活力及工作能力略減退,脾氣變差”等腦震盪的後遺症』及『不排除被鑑定人直接因是次事故而存有頸椎椎間盤退行性變之相關症狀』。
4) 裁定第二被告C有限公司應向上訴人支付非財產損害賠償金額澳門幣40萬元正。
C有限公司就上訴人(民事請求人)A提出的上訴作出答覆。1
駐本院助理檢察長無提出法律意見書。
本院接受上訴人提起的上訴後,組成合議庭,各助審法官檢閱了卷宗。
二.事實方面:
原審法院認定了以下的事實:
已證事實
- 2012年5月25日下午約2時20分,被害人A駕駛MG-14-XX重型電單車沿路環石排灣馬路(從和諧圓形地往聯生圓刑地方向)行駛。因該路段鄰近建築地盤,路面凹凸不平及佈滿沙石,故被害人在接近中線位置行駛。
- 同一時間,嫌犯B駕駛MH-97-XX輕型汽車在上述地點的左車道與被害人駕駛電單車的後方同向行駛。
- 當駛至石排灣馬路近931A05號燈柱時,被害人稍為減慢車速準備將電單車駛入馬路左邊的經屋地盤入口。
- 此時,嫌犯所駕駛的輕型汽車車頭位置與被害人所駕駛電單車的車尾發生碰撞,導致被害人連人帶車倒下受傷。
- 上述交通事故直接及必然地導致被害人腦震盪,頸椎椎間盤退行性變,左側面頰軟組織挫裂傷,頭面部及雙手多處軟組織挫擦傷,共需60日康復,門診隨訪至2012年11月8日。傷勢詳見卷宗第38頁之臨床法醫學鑑定書,其內容在此視為完全轉錄。
- 案發時天晴,路面有沙石,交通密度正常。
- 上述交通事故引致MG-14-XX電單車多處車身損毀,尤其車尾部份。
- 上述交通事故引致MH-97-XX輕型汽車前泵把的右邊損毀。
- 嫌犯在有意識的下作出上述行為。
民事請求部分查明:
- 撞點為嫌犯所駕駛車輛的右前泵把位置。
- 意外發生後,被害人當日15:27被送往仁伯爵綜合醫院救治。
- 被害人在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接受檢查及治療,費用為澳門幣9,771元,被害人至今仍未支付該項費用。
- 2012年5月26日,被害人被送往鏡湖醫院急診部接受檢查及治療,合共花費了澳門幣350元。
- 隨後,原告在鏡湖醫院住院、接受各項檢查、藥物治療康復治療,合共花費了澳門幣32,549元。
- 出院後,原告需再鏡湖醫院覆診,截至2012年11月8日,合共花費了澳門幣2,548元。
- 被害人到私人中醫診所接受中醫跌打治療,花費了澳門幣520元。
- 被害人接受X光檢查,費用為澳門幣180元。
- 被害人自意外當日至2012年11月21日因上述意外受傷而無法上班,該兩個月被害人沒有收到工資。
- 案發時,被害人受僱於“XX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任職高級技術員,月薪為澳門幣16,000元。
- 交通意外導致被害人的重型電單車MG-14-XX損毀,是次交通意外導致被害人為維修電單車支付了澳門幣7,000元的費用。
- 被撞後,被害人即時陷入昏迷。
- 被害人在仁伯爵綜合醫院接受了影像檢查、頭面部多處挫擦傷。
- 被害人自2012年5月26日留院至2012年6月16日才出院。
- 被害人因交通意外所引致的傷患而感到痛楚。
- 被害人出現頭暈、嘔吐及失眠的情況。
- 2012年7月2日,被害人因頭暈而再次到鏡湖醫院入院治療,至2012年7月6日。
- 被害人的“頭暈”狀況對其生活造成影響。
- 被害人除上述的住院時間需休息外,醫生還建議被害人由2012年6月17日至2012年6月30日休息及由2012年7月7日至2012年11月21日休息。
- 第二被請求人為肇事汽車MH-97-XX對第三人民事責任承保的保險公司,保險單編號00090818,每起事故的賠償限額為澳門幣150萬元。
- 此外,還查明:
- 嫌犯及被害人所行駛的車道為雙線同向行車。
- 嫌犯表示具有高中畢業的學歷,治安警員,每月收入約為澳門幣30,000元,需要照顧母親及外婆。
- 根據嫌犯的最新刑事記錄顯示,嫌犯屬於初犯。
未能證明的事實:
(刑事部分)
- 案發當日被害人在左車道接近中線位置行駛。
- 嫌犯清楚知悉其行為是被法律禁止及處罰。
- 控訴書與上述已證事實不符的其他事實。
(民事部分)
- 被害人蘇醒後,意識仍十分迷糊,持續了幾小時。
- 被害人因腦震盪而出現失憶及不能執筆寫字。
- 被害人需接受練習寫字的康復治療。
- 接受治療後20天,被害人的記憶方獲得逐漸恢復。
- 被害人感到天旋地轉,兩腿無力。
- (民事)起訴狀與(民事)答辯狀中與上述已證事實不符的其他事實。
三、法律部份
上訴人僅針對原審法院的民事部分的決定提起上訴,其上訴理由集中在質疑原審法院的決定陷入在審理證據方面的明顯錯誤的瑕疵之中,並指出以下三方面的決定均沾有此瑕疵:
第一,被上訴判決內關於未能證明“(刑事部分)案發當日被害人在左車道接近中線位置行駛。”及“(民事)起訴狀中與上述已證事實不符的其他事實”之認定,均屬沾有《刑事訴訟法典》第400條第2款c項的瑕疵;
第二,被上訴判決指出“嫌犯的車輛在本案中負有60%的風比例,而被害人的車輛則負有40%的風險比例。”,存在明顯違反客觀標準。此亦屬沾有《刑事訴訟法典》第400條第2款c)項的瑕疵;
第三,卷宗第217頁的“臨床法醫學鑑定書”的內容不屬於法院的自由審理範圍,應該排除於法院的自由心證之外(《刑事訴訟法典》第149條第1款),均應被納入到被上訴判決之已證事實內。原審法院的決定亦沾有《刑事訴訟法典》第400條第2款c)項的瑕疵。
最後,上訴人認為基於上述各項應予改判的事宜,必然需要對被上訴判決內關於非財產損害賠償金作出調升,該賠償金額應定為澳門幣40萬元正。
我們看看。
上訴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質疑被上訴判決內對於是次意外的過錯責任成因存在疑問的判決存在審理證據方面的明顯錯誤。
從原審法院所認定的已證事實可見:
“(刑事部分)
- 嫌犯B駕駛MH-97-XX輕型汽車在上述地點的左車道與被害人駕駛電單車的後方同向行駛。
- 當駛至石排灣馬路近931A05號燈柱時,被害人稍為減慢車速準備將電單車駛入馬路左邊的經屋地盤入口。
- 此時,嫌犯所駕駛的輕型汽車車頭位置與被害人所駕駛電單車的車尾發生碰撞,導致被害人連人帶車倒下受傷。
(民事部分)
- 撞點為嫌犯所駕駛車輛的右前泵把位置。”
上訴人認為,卷宗內第14、17、18頁之照片,均顯示出被上訴人之車輛正後方及右側是存在損毀的,而卷宗內第19至23及47頁之照片,則顯示出上訴人之車輛正後方及右側是存在損毀的;上訴人之車輛之右側毀情況,可以認為此屬與地面碰撞摩擦所引致;卷宗第4頁之意外圖是由嫌犯一人向警方提供的,當中顯示在意外後,上訴人之車輛置於左邊車道的中間位置,若然上訴人之車輛是果真是突然從右線切入左線時,按照經驗法則,其速度不可能慢於嫌犯之車速,既不能低於每小時20至30公里(請參見被上訴判決第7頁);還有,按照駕駛經驗,其車輛亦不可能是垂直向前的,基於切線的需要,其必然是要向左傾去的。結合上述兩項事實並按照一般經驗法則,若然上訴人之車輛果真是突然從右線切入左線時,在碰撞後,上訴人之車輛亦只能且應是置於右邊車道,這是基本物理及經驗法則的結論,不可能置於嫌犯之車輛正前方及在車道的中間位置。
這種分析有道理。而實際上原審法院也證實了“碰撞”確是發生在上訴人所駕駛的與嫌犯駕駛的車輛同向的後方。而僅僅是在“被害人稍為減慢車速準備將電單車駛入馬路左邊的經屋地盤入口”的時候,發生了“嫌犯所駕駛的輕型汽車車頭位置與被害人所駕駛電單車的車尾發生碰撞,導致被害人連人帶車倒下受傷”的事實,嫌犯的行為明顯是符合違反了第3/2007號法律第21條第1款所規定“駕駛員行車時,應與前車保持足夠距離,以免因前車突然停車或減速而發生意外”的輕微違反,雖然這部分沒有稱為上訴的標的,但是這已經足夠認定第一被請求人(刑事部分的嫌犯)在駕駛過程中所引致的交通意外存在過失,而原審法院是否於刑事部分未能證明“案發當日被害人在左車道接近中線位置行駛”的事實已經不重要了。
也就是說,上訴人所提出的這部分上訴理由,不屬於事實審理方面的瑕疵,而是對事實的解釋以及作出法律適用方面的問題。
既然嫌犯應該被判處上述的輕微違反,也就是可以認定交通意外的責任應該完全由第一被請求人承擔,當然由於其因保險合同而轉嫁於第二民事被告,視乎其保險的最高金額而定。
決定了這部分的上訴理由,對風險責任的補充性上訴理由就無需作出審理了,我們直接看看第三個上訴理由。
上訴人認為在卷宗第217頁為一份由三名醫生(仁伯爵綜合醫院法醫科專科D醫生、同一醫院之神經外科專科E醫生及鏡湖醫院F醫生)於2016年5月10日所作成之“臨床法醫學鑑定書”,有關內容反映了上訴人之當時的最新傷患情況。這份合議鑑定書較卷宗第38頁之僅由一名法醫作成之鑑定書更為新及專業。此合議鑑定書為一專業醫學文件,依據《刑事訴訟法典》第149條第1款規定,不屬審判者的自由評價之範圍。而被上訴判決是遺漏或無接納該份鑑定書之內容,亦無陳述不接納此合議鑑定書之理由,此亦屬沾有《刑事訴訟法典》第400條第2款c)項之瑕疵。
第217頁所載的“臨床法醫學鑑定書”載明以下幾點:
“1) “被鑑定人符合為因2012年5月25日的一宗交通意外導致其有相關損傷(見前述臨床診斷)在醫學上已被視作已痊癒,其康復期間應為181天(2012年5月25日至11月21日)”(底線為上訴人加上)
2) “留有“耳鳴及頭暈”等後遺症症狀,傷殘率“長期部分無能力”(Incapacidade Permanente Parcial I.P.P.)應評定為6%[根據澳門現行法令八月十四日第40/95/M號附件之工作意外及職業病無能力評估表:第78條d)項所指--腦震盪的後遺症(0.05-0.15)。”
3) 被鑑定人符合為因2012年5月25日的一宗交通意外導致其現有“耳鳴及頭暈,記憶力、活力及工作能力略減退,脾氣變差”等腦震盪的後遺症,而其日常生活可如常,睡眠可。
4) 剛發生腦震盪後,會令患病頭暈、容易嘔吐、失憶(如:無法記得親友之名字)及不能執筆寫字。
5) 不排除被鑑定人直接因是次事故而存有頸椎椎間盤退行性變之相關症狀及後遺症(耳鳴及頭暈)。”
事實上,此“臨床法醫學鑑定書”是尊敬的初級法院刑事庭在第185頁的批示所任命的三名專家所製作的鑑定書,明顯具有科學的判斷的鑑定證據並排除法院的自由心證的證據價值(《刑事訴訟法典》第149條第1款)。原審法院對此沒有作出任何的審理或不予以審理的說明,並不是構成審理證據方面的明顯錯誤,而是對構成訴訟標的重要事實,尤其是受害人的傷殘率、康復期的事實的認定,沒有作出審理,而構成《刑事訴訟法典》第4條准用的《民事訴訟法典》第571條第1款d項的無效,原審法院應該在上述意外責任的決定的基礎上,對此遺漏作出審理,然後作出相應的決定,包括是否基於上述應予改判的事宜,需要對關於非財產損害賠償金作出調升的請求。
四、決定
綜上所述,中級法院合議庭才定上訴人的上訴理由成立,對被上訴的裁判作出以上的改判,並發回原審法院由被上訴法庭對沒有審理的事實作出審理,然後作出新的決定。
本程序的訴訟費用由被上訴人支付,包括6個計算單位的司法費。
澳門特別行政區,2017年6月29日
蔡武彬
陳廣勝
司徒民正(Considero que a decisão recorrida padece do vício de “insuficiência da matéria de facto para a decisão” e que se devia decretar o “reenvio do processo para novo julgamento” quanto à matéria da “incapacidade” do ofendido dos autos).
1 其葡文內容如下:
1. O acórdão recorrido não padece de qualquer incorrecção ou erro e se pecou foi até por excesso na parte em que decide a divisão da proporção da responsabilidade objectiva de cada condutor;
2. Não existe qualquer erro notório na apreciação da prova pois o douto Colectivo, face às versões contraditórias sobre a forma como ocorreu o presente acidente de viação teria que escolher aquela que, segundo a sua convicção pessoal corresponderia mais à verdade.
3. Ora, ao analisar as duas versões contraditórias sob a forma como ocorreu o acidente considerou que não havia factos provados suficientes para poder imputar a qualquer um dos intervenientes a responsabilidade pelo mesmo;
4. De facto, o recorrente, ao pretender pôr em causa a análise dos factos efectuada pelo douto colectivo alegando que “por experiência comum” os elementos do douto colectivo deveriam ter concluído pela culpa do arguido, mais não está a fazer do que a colocar em causa, pura e simplesmente, o principio da livre apreciação das provas pelo tribunal, a que alude o artigo 114º do Código de Processo Penal;
5. Por outro lado, e ao invés do alegado pelo recorrente a recorrida considera que a percentagem da divisão da contribuição do risco de cada um dos intervenientes para o acidente deveria ser igual, pois o critério escolhido pela lei (art.º 499º do C.C.) é concreta (no sentido de que a responsabilidade é dividida de acordo com a proporção em que o risco de cada um dos veículos houver contribuído para os danos) e não abstracta (o perigo abstracto do automóveis ou dos motociclos) como pretende o recorrente;
6. No caso vertente, não se tendo conseguido averiguar qual a proporção do risco com que cada veículo contribuiu para o acidente, ter-se-á que aplicar o nº 2 do referido artigo 499º do C.C., ou seja deverá ser repartida igualmente (50%/50%) a percentagem da responsabilidade entre os intervenientes neste acidente;
7. Termos em que o douto acórdão deverá ser alterado nessa parte, repartindo a responsabilidade pelo risco de forma igual pelos dois intervenientes no acidente.
8. Por outro lado, e no que diz respeito à escolha da perícia médica pelo tribunal sempre se dirá que, no caso vertente o tribunal, com base no seu livre entendimento, e face, como acima se referiu, à multiplicidade de relatórios e documentos constantes nos autos e, face ainda, aos depoimentos testemunhais e periciais prestados na audiência de discussão e julgamento considerou mais correcto não transpor para a matéria dada como provada todas as referências e conclusões daquela perícia, tendo todavia indicado as mais importantes e as que considerou serem mais adequadas à descrição das lesões sofridas pelo ofendido;
9. Ora, isso não significa que tenha havido erro na apreciação da prova.
10. Por último, sempre se dirá que o montante indemnizatório atribuídos pelo Colectivo a título de danos morais no douto Acórdão recorrido se mostra correcto e ajustado face aos valores habituais praticados para casos semelhantes pela Jurisprudência de Macua.
Nestes termos, nos melhores de Direito e sempre com o Mui Douto suprimento de V. Excelências, deve, pelas apontadas razões, ser alterado o acórdão recorrido apenas na parte que diz respeito à repartição da responsabilidade objectiva por cada um dos intervenientes neste acidente e ser mantido, na íntegra, o restante decidido no douto acordo, assim se fazendo a esperada e sã Justiça!
---------------
------------------------------------------------------------
---------------
------------------------------------------------------------
1
TSI-37/2017 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