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全文
編號:第329/2017號 (刑事上訴案)
上訴人:A物業有限公司
日期:2017年11月9日

主要法律問題:追訴時效

摘 要

   
   1. 本案中,原審法院宣告追訴時效完成的批示會導致三名嫌犯的刑事責任消滅,因此,輔助人具有提起有關上訴的上訴利益。
   
   2. 由於曾經中斷,所以需計算最長追訴時效,而從本案犯罪行為既遂日,即2008年8月27日起計至收控訴書日期2013年12月17日期間,時效為五年三個月二十日,而由接收起訴書日,分別為2016年10月11日及2016年10月12日起再開始計算最長追訴時效(七年六個月)所餘下的二年二個月十日,即是,有關追訴時效直至2018年12月21日(B)及2018年12月22日(C及D)才完成。
   
裁判書製作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譚曉華

合議庭裁判書


編號:第329/2017號 (刑事上訴案)
上訴人:A物業有限公司
日期:2017年11月9日

一、 案情敘述

   在初級法院刑事法庭第CR1-16-0407-PCC號卷宗內,原審法院在2017年1月13日作出批示,根據《刑法典》第110條第1款d)項的規定,宣告本卷宗對三名嫌犯B、C及D所指控的一項背信罪的追訴時效於2016年2月27日已完成。

   輔助人A物業有限公司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訴,並提出了有關的上訴理由。1
   檢察院對上訴人的上訴作出了答覆,並提出下列理據(結論部分):
1. 上訴人(輔助人)對原審法庭法官閣下宣告本刑事案的追訴時效已完成的批示不服而提起了上訴,認為有關追訴時效應於2019年2月28日完成,同時認為原審法院違反了《刑法典》第217條第1款、第110條第1款d)項、第111條第1款、第112條第1款b項、第112條第2款及第113條第3款之規定。請求中級法院撤銷,被上訴的決定,並以其他繼續程序的決定代替。
2. 對此,本院未能予以認同。
3. 本上訴爭議的焦點是關於追訴時效的計算。
4. 澳門《刑法典》第110條規定了消滅刑事責任的追訴時效期間,相同法典第112條及第113條規定了兩種導致追訴時效延長的法定情況,即時效之中止及時致之中斷。
5. 立法者訂出追訴時效之中止,是基於訴訟程序上出現一些依法不能繼續進行訴訟程序的因素,因而令追訴時效處於中止的狀態。當中止原因終了時,刑事訴訟程序隨即繼續進行,追訴時效也繼續計算。
6.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刑法典》第113條第3款設定了追訴時效的最長期限:“在不計算中止之時間下,自追訴時效開始進行起,經過正常之時效期間另加該期間之二分之一時,時效必須完成”,換句話說,追訴時效的最長時間為正常之時效期間另加該期間之二分之一時必須完成,當中不計算中止之時間,也就是說中止之期間是不予考慮的。這是因為《刑法典》第112條第1款所規定的法定中止情況有三種,而且情況複雜,尤其在a)項及c)項所規定之情況下難以估計中止的時間究竟多長,可能只需中止一年、兩年,也有可能中止五年或十年,甚至在c)項所規定的情況下,行為人可能在澳門以外服剝奪自由的長期徒刑或無期徒刑而可能出現長期中止或無限期中止的情況。
7. 根據澳門《刑法典》第112條第2款之規定,僅同條第1款b)項所規定之中止時間不得超逾三年。如果將《刑法典》第113條第3款所規定的追訴時效的最長期限理解為需另加第112條第1款b)項配合第2款所規定的三年中止的最高期限,本人認為這並不符合法律規定的精神。因為《刑法典》第113條第3款只是寫明“在不計算中止之時間下,…”,而並不是寫明“在不計算第112條第1款b)項所規定的中止之時間下,…”,。因此,應結合《刑法典》第112條第1款及第2款的規定來理解和解釋第113條第3款,才能全面及准確地理解追訴時效之最長期限的真正含義,才能全面及正確地把握法律規定的精神。
8. 因此,本人認為澳門《刑法典》第113條第3款所規定的追訴時效的最長期限,是不計算中止之時間的。也就是說《刑法典》第112條第1款a)、b)及c)項所規定的三種情況的中止時間都不應計算,只有這樣理解方符合相關刑法條文義要素、邏輯要素及系統要素。
9. 現代刑法理論普遍認為追訴時說應確定一個最長期間,該期間屆滿後便不能再進行刑事訴訟程序。倘若將澳門《刑法典》第113條第3款所規定的追訴時效的最長時間理解為需另外計算中止之時間,將可能導致追訴時效陷入無限期中止的狀況,不僅與現代刑法理論脫軌,更與刑法及刑罰的目的是使行為人重新納入社會這一根本宗旨相悖。
10. 本案有跡象顯示:三名嫌犯D、C及B涉嫌以嚴重違反義務的“不作為”方式觸犯有關「背信罪」之事實既遂之日為2008年8月27日。根據澳門《刑法典》第110條第1款d)項的規定,上述犯罪的追訴時效為5年。而根據澳門《刑法典》第113條第1款d)項及第2款的規定,有關的追訴時效因三名嫌犯D、 C及B被實施強制措施之日( 2010年7月19日、2013年5月9日及2013年7月23日)中斷,且重新計算。然而,澳門《刑法典》第113條第3款規定:“在不計算中止之時間下,自追訴時效開始進行起,經過正常時效期間另加該期間之二分之一時,時故必須完成”,由此可見,本案有關“背信罪”之追訴時效自正常的犯罪既遂日(2008年8月27日)起算,必須在7年6個月完成,亦即有關追訴時效至2016年2月27日必須完成。結此,三名嫌犯B、C及D的追訴時效皆於2016年2月27日完成。
11. 基於以上理由,本人認為原審法庭之法官批示沒有違反《刑法典》第217條第1款、第110條第1款d)項、第111條第1款、第112條第1款b項、第112條第2款及第113條第3款之規定,不存在澳門《刑事訴訟法典》第400條第1款所規定之瑕疵,應駁回上訴人之上訴人之上訴。
   請中級法院法官閣下依法公正裁定!
三名嫌犯對上訴人的上訴作出了答覆,並提出下列理據。2

案件卷宗移送本院後,駐本審級的檢察院代表作出檢閱及提交法律意見,認為上訴人提出的上訴理由成立,原審批示的確沾有適用法律錯誤之瑕疵及應予以修正,並著令訴訟程序在沒有其他障礙的情況下繼續進行。

本院接受上訴人提起的上訴後,組成合議庭,對上訴進行審理,各助審法官檢閱了卷宗,並作出了評議及表決。
二、 事實方面

案中的資料顯示,下列事實可資審理本上訴提供事實依據:
1. 2010年2月11日,A物業發展有限公司向檢察院提交申請,檢舉B觸犯了《刑法典》第217條第1款所規定及處罰的背信罪。
2. 於2010年7月9日、2013年5月9日及2013年7月23日分別對嫌犯B、C及D採取了提供身份資料及居所書錄的強制措施(卷宗第161、215及396頁)。
3. 2013年12月10日,檢察院作出控訴書指控:
嫌犯D、C及B以共同正犯及既遂方式觸犯
一項《刑法典》第211條第1款及第4款a)項所規定及處罰的加重詐騙罪;及
一項《刑法典》第217條第1款所規定及處罰的背信罪。
上述所指控的犯罪事實發生於2008年8月27日。
4. 嫌犯D、C及B均在2013年12月17日被通知上述控訴書內容(見卷宗第470、471及472頁)
5. 於2016年9月30日,刑事起訴法庭作出起訴書,起訴三名嫌犯D、C及B以共同共犯、既遂行為觸犯一項《刑法典》第217條第1款所規定及處罰的背信罪。
6. 嫌犯B在2016年10月11日被通知上述起訴書內容(見卷宗第855頁)。
嫌犯C和D在在2016年10月12日被通知上述起訴書內容(見卷宗第856及857頁)。
7. 卷宗移送初級法院刑事法庭,刑事法庭法官在2016年10月20日作出收案批示(見卷宗第861頁),並在2016年11月8日指定審判聽證日期(見卷宗第998頁)。
8. 隨後,原審法院在2017年1月13日作出如下批示:
“第1011至1012頁:三名嫌犯D、C及B的辯護律師請求宣告本刑事案追訴時效已完成。
關於上述三名嫌犯被指控之「背信罪」之追訴時效,檢院建議宣告時效完成(有關內容在此視為全部轉錄)。
本案中,中級法院作出了裁判後,刑事起訴法庭法官作出本案的起訴批示,經分析卷宗內的資料,三名嫌犯被控觸犯有關「背信罪」之事實既遂之日應為2008年8月27日。基於此,三名嫌犯D、C及B涉嫌觸犯「背信罪」的追訴時效應自2008年8月27日開始進行。
根據澳門《刑法典》第110條第1款d項的規定,上述犯罪的追訴時效為5年。澳門《刑法典》第113條第3款規定:“在不計算中止時間下,自追訴時效開始進行起,經過正常之時效期間另加該期間之二分之一時,時效必須完成”,由此可見,本案有關“背信罪”之追訴時效自正常的犯罪既遂日(2008年8月27日)起算,必須在7年6個月完成,亦即有關追訴時致至2016年2月27日必須完成。考慮檢察院建議及嫌犯的請求,三名嫌犯B、C及D的追訴時效皆於2016年2月27日完成。
基於上述理由,本庭宣告本刑事案指控的犯罪的追訴時效已完成。
通知身份證明局。
適時取消審判日期
通知合議庭主席及助審法官。
通知及採取必要措施。適時將本案歸檔。”
   
   三、法律方面

本上訴涉及下列問題:
   - 上訴正當性
   - 追訴時效
   
   1. 三名嫌犯提出,輔助人沒有上訴利益,因此,不具正當性提起有關上訴。
   
《刑事訴訟法典》第391條規定:
“一、下列者具有對下列裁判提起上訴之正當性:
a)檢察院,對任何裁判,即使專為嫌犯之利益;
b)嫌犯及輔助人,就對其不利之裁判;
c)民事當事人,就判決中對其不利之部分;
d)依據本法典之規定被判處繳付任何款項之人,或欲維護受裁判所影響之權利之人。
二、凡無上訴利益之人,均不得提起上訴。”

本案中,原審法院宣告追訴時效完成的批示會導致三名嫌犯的刑事責任消滅,因此,輔助人具有提起有關上訴的上訴利益。

故此,輔助人具有正當性提出上述上訴請求。
   
   2. 上訴人認為,原審法院忽略了《刑法典》第112條第1款b)項及第2款之規定,導致錯誤認定本案的追訴時效已經完成。
   
   《刑法典》第217條規定:
   “一、基於法律或法律上之行為,受託負起處分、管理或監察他人財產利益之任務之人,意圖使該等利益有重大之財產損失,且在嚴重違反其所負之義務下,造成該等利益有重大之財產損失者,處最高三年徒刑或科罰金。
   二、犯罪未遂,處罰之。”
   
   《刑法典》第110條規定:
   “一、自實施犯罪之時起計經過下列期間,追訴權隨即因時效而消滅:
   a)可處以最高限度超逾十五年徒刑之犯罪,二十年;
   b)可處以最高限度超逾十年但不超逾十五年徒刑之犯罪,十五年;
   c)可處以最高限度為五年或超逾五年但不超逾十年徒刑之犯罪,十年;
   d)可處以最高限度為一年或超逾一年但少於五年徒刑之犯罪,五年;
   e)屬其他情況者,兩年。
   二、為著上款之規定之效力,在確定對每一犯罪可科處之刑罰之最高限度時,須考慮屬罪狀之要素,但不考慮加重情節或減輕情節。
   三、對於法律規定可選科徒刑或罰金之任何犯罪,為著本條之規定之效力,僅考慮前者。”
   
   《刑法典》第111條規定:
   “一、追訴時效之期間,自事實既遂之日起開始進行。
   二、如屬以下所指之犯罪,時效期間僅自下列所定之日起開始進行:
   a)繼續犯,自既遂狀態終了之日起;
   b)連續犯及習慣犯,自作出最後行為之日起;
   c)犯罪未遂,自作出最後實行行為之日起。
   三、為著本條之規定之效力,如屬從犯,必須以正犯所作之事實為準。
   四、如不屬罪狀之結果之發生為重要者,時效期間僅自該結果發生之日起開始進行。”
   
   《刑法典》第112條規定:
   “一、除法律特別規定之情況外,追訴時效亦在下列期間內中止:
   a)因無法定許可或無非刑事法院所作之判決,或因必須將一審理前之先決問題發回予非刑事法庭,又或因訴訟程序之暫時中止,而依法不能開始或繼續刑事程序期間;
   b)自作出控訴通知時起刑事程序處於待決狀態期間,但屬缺席審判之訴訟程序除外;或
   c)行為人在澳門以外服剝奪自由之刑罰或保安處分期間。
   二、如屬上款b項所規定之情況,中止之時間不得超逾三年。
   三、時效自中止之原因終了之日起再度進行。”
   
   《刑法典》第113條規定:
   “一、在下列情況下,追訴時效中斷:
   a)作出行為人以嫌犯身分被訊問之通知;
   b)實施強制措施;
   c)作出起訴批示或具相同效力之批示之通知;或
   d)定出在缺席審判之訴訟程序中進行審判之日。
   二、每次中斷後,時效期間重新開始進行。
   三、在不計算中止之時間下,自追訴時效開始進行起,經過正常之時效期間另加該期間之二分之一時,時效必須完成;但基於有特別規定,時效期間少於兩年者,時效之最高限度為該期間之兩倍。”
   
   由於「背信罪」可以判處最高三年徒刑或罰金,根據《刑法典》第110條第1款d)項定,有關追訴權的時效為五年,由犯罪實施日,即2008年8月27日開始計算。
   
   隨後,因在2010年7月9日、2013年5月9日及2013年7月23日分別對嫌犯B、C及D採取了強制措施,有關時效被中斷了,並重新開始進行(《刑法典》第113條第1款b)項規定)。
   但是,由於檢察院在2013年12月10日作出控訴書,且在2013年12月17日,三名嫌犯被通知控訴書的內容,有關時效根據《刑法典》第112條第1款b)項規定而被中止。
   
   因為從控訴書作出通知的一刻,已經是一個最“強烈”表達司法機關對嫌犯行為進行追訴的表現,因此,追訴時效應被中止而不應在短期內讓時效繼續及完成,否則亦會造成對嫌犯權利過份及不合理的保護。
   
   故此,自各嫌犯收取控訴書的日子(2013年12月17日)直至刑事起訴法庭作出起訴書並通知各嫌犯的日子(分別為2016年10月11日及2016年10月12日)的期間,時效計算中止。
   而在嫌犯獲通知起訴書之日起,追訴時效再次中斷(《刑法典》第113條第1款c)項規定),然後重新開始進行。
   
   然而,根據《刑法典》第113條第3款規定,在不計算中止之時間下,自追訴時效開始進行起,經過正常之時效期間之二分之一時,時效必須完成。本案中,最長時效即是五年加上二年六個月,即是七年六個月。
   
   在此特別需要說明的,就是應如何合理解釋《刑法典》第113條第3款當中所指出的“在不計算中止之時間下”的這一表述。
   在第《刑法典》113條第3款“在不計算中止之時間下”的表述應理解為立法者在考慮最長時效中斷的期間時(《刑法典》第113條第3款),直接把《刑法典》第112條a)項b)項及c)項所有“中止”的時間都排除在外,等同於不應額外計算所有中止的期間在第113條第3款之內。
   
   綜上所述,由於曾經中斷,所以需計算最長追訴時效,而從本案犯罪行為既遂日,即2008年8月27日起計至收控訴書日期2013年12月17日期間,時效為五年三個月二十日,而由接收起訴書日,分別為2016年10月11日及2016年10月12日起再開始計算最長追訴時效(七年六個月)所餘下的二年二個月十日,即是,有關追訴時效直至2018年12月21日(B)及2018年12月22日(C及D)才完成。
   
   因此,上訴人的上訴理由成立,有關追訴時效仍未完成,現廢止原審法院批示,並將卷宗發還原審法院繼續隨後之訴訟程序。
   
   
   四、決定

綜上所述,上訴人的上訴理由成立,廢止原審法院批示,並將卷宗發還原審法院繼續隨後之訴訟程序。
判處三名嫌犯各繳付4個計算單位之司法費,上訴的訴訟費用。
訂定三名嫌犯辯護人辯護費為澳門幣2,500圓。
著令通知。
              
              2017年11月9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譚曉華 (裁判書製作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蔡武彬 (第一助審法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徒民正 (第二助審法官)
1其葡文結論內容如下:
1. A decisão do Tribunal a quo que determinou a extinção do procedimento criminal contra os Arguidos D, B e C enferma de um vício inerente à sua fundamentação, porquanto a aplicação das normas reguladoras da situação em concreto não se afigura correcta, no modesto entender da Assistente.
2. Uma vez que os Arguidos foram notificados da acusação no dia 17 de Dezembro de 2013, conforme resulta de fls. 470,471 e 472 dos Autos, estamos perante uma causa de suspensão da contagem do prazo prescricional, nos termos da alínea b), do n.º 1 do artigo 112.º do Código Penal.
3. No caso em concreto, essa suspensão durou 3 anos, no termos do n.º 3 do artigo 112.º do Código Penal.
4. Daí que, para a correcta aplicação do n.º 3 do artigo 113.º do mesmo diploma legal, se afigure necessário não apenas contar com o decurso do prazo normal de prescrição, acrescido de metade (in casu, 5 anos + 2 anos e 6 meses, por força da conjugação da alínea d), do n.º 1 do artigo 110.º e do n.º 1 do artigo 217.º do Código Penal), mas aplicar o n.º 3 do artigo 113.º do Código Penal na sua plenitude, maxime quando o mesmo manda ressalvar o tempo de suspensão aplicável ao caso.
5. Em conclusão, o procedimento criminal contra os Arguidos D, C e B apenas se encontrará prescrito 10 anos e 6 meses após a prática do facto criminoso, ou seja, 10 anos e 6 meses após o dia 27 de Agosto de 2008.
6. Destarte, deverão os Autos prosseguir a sua normal tramitação, porquanto o procedimento criminal não se encontra extinto por prescrição.
Nestes termos e nos demais de Direito que V. Exas. doutamente suprirão, deverá o presente recurso ser considerado procedente, por provado, e em consequência deverá a decisão recorrida , ser revogada e substituída por outra que , determine o prosseguimento do presente processo-crime.

2其葡文內容如下:
1- Da falta de legitimidade e interesse em agir do assistente
1. O assistente tem a posição de colaborador do Ministério Público, a cuja actividade subordina a sua intervenção 119 processo (art. 58.º, n.º 1, do CPP), embora possa deduzir acusação independente da do Ministério Público e, no caso de acusação particular, ainda que aquele a não deduza (art. 58.º, n.º 2, alínea b), do CPP). O assistente pode também interpor recurso das decisões que o afectem, mesmo que o Ministério Público o não tenha feito (art. 58.º, n.º 2, alínea c), do CPP).
2. O art. 391.º, n.º 1, alínea b), do CPP, dispõe também que o assistente tem legitimidade para recorrer de decisões contra ele proferidas, e o n.º 2 do mesmo artigo dispõe que não pode recorrer quem não tiver interesse em agir.
3. A lei penal não reconhece ao assistente, desacompanhado do Ministério Público, um direito substantivo a exigir a punição de um crime, para mais quando não deduziu acusação particular. Tal significaria uma manifestação do espírito da vindicta privada, que não é aceite nos sistemas penais modernos.
4. Ou seja, o assistente só tem legitimidade para recorrer, desacompanhado do Ministério Público, se demonstrar um concreto interesse em agir. Este interesse em agir tem, pois, de ser concreto e próprio.
5. Ora em nenhum ponto do alegado pela assistente se demonstra a existência de um interesse concreto e próprio na condenação dos arguidos.
6. Falta à assistente, assim, interesse próprio e concreto em agir, pelo que carece de legitimidade para interpor o presente recurso.
II - Da prescrição
7. Quanto à questão da prescrição, os arguidos acolhem como sua a argumentação aduzida pelo Ilustre Magistrado do Ministério Público, pelo que se dispensam de tecer mais considerações a esse respeito.
Nestes termos, e nos melhores de Direito que V. Exas. doutamente suprirão, deve o recurso interposto pela assistente Companhia de Desenvolvimento Predial A, Limitada, ser indeferido, com as devidas consequências legais.
---------------

------------------------------------------------------------

---------------

------------------------------------------------------------

1


329/2017 p.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