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 上訴案第58/2022號
上訴人:A
澳門特別行政區中級法院合議庭判決書
上訴人A於2019年5月17日,在第一刑事法庭合議庭普通刑事案第CR1-18-0355-PCC號卷宗內,被判刑人因以直接共犯身分及在犯罪既遂的情況下觸犯兩項第6/2004號法律第14條第2款所規定及處罰的「協助罪」,每項被判處5年3個月徒刑,兩罪競合,合共被判處6年實際徒刑。上訴人因不服向中級法院提起上訴,於2019年9月19日裁定上訴理由部分成立,改判被判刑人觸犯兩項第6/2004號法律第14條第1款所規定及處罰的「協助罪」,每項被判處3年徒刑,競合後合共被判處4年實際徒刑。
判決已生效,現正在服刑,上訴人將於2022年4月14日服完全部徒刑,並且已於2020年12月14日服滿了2/3刑期。
刑事起訴法庭為此繕立了第PLC-220-19-1-A號假釋案。在此案中,尊敬的刑事起訴法官於2021年12月14日作出批示,否決了上訴人的假釋。
上訴人A不服上述決定,向本院提起上訴:
1. 首先,是次為上訴人提出的第二次假釋聲請,而上訴人完全符合獲准假釋的情況及條件;
2. 上訴人為初犯,首次入獄,上訴人在監獄的紀錄,屬於半信任類;
3. 在服刑期間,上訴人共有三次違反監獄紀律的紀錄,其在服刑間行為的總評價為“良”;
4. 上訴人現年26歲,越南出生,非澳門居民,未婚。上訴人的父母育有四名子女,上訴為家中長子,尚有三位妹妹;
5. 上訴人表示其最高學歷為高中畢業,能操語言有普通話及越南語;
6. 上訴人表示由於家人都住在越南,因路途遙遠而未能來訪,上訴人主要透過信件及申請致電與家人維繫。上訴人入獄期間只有在澳的朋友作支援;
7. 上訴人已申請獄中清潔組的職訓工作,現正輪候中;
8. 上訴人如獲得假釋,將返回越南居住及尋找工作,並計劃前往韓國找工作,因其部份家人已前往韓國;
9. 上訴人表示已經知錯,希望可以早日出獄,能夠重新做人;
10. 重要的是,澳門懲教管理局路環監獄社會援助、教育及培訓處已提交假釋報告,路環監獄獄長表示建議給予上訴人假釋;而且,檢察院司法官建議批准上訴人的假釋請求;
11. 上訴人認為,就本案之假釋方面,應當考慮上訴人上述各項重要的客觀事實因素以判斷上訴人人格演變,尤其須前後比較上訴人於入獄前及入獄後的生活及人格作出重要判斷;言則,並非僅以案件情節、上訴人以往的生活及人格為判斷依據;考慮到被上訴之批示對上訴人的人格判斷僅以案件情節為主要考慮因素,又片面地分析上訴人在獄中曾發生的三次違規紀錄情況,例如只舉例違規行為有錄影證據,但未直接指出有關證舉與違規行為存在因果關係,況且,被上訴之批示亦忽略了上訴人在過去一年間未有再作任何違反獄規情況,因而錯誤判斷上訴人不符合《刑法典》第56條第1款a)項所指之獲假釋實質要件;
12. 事實上,循上訴人服刑後之事實可見,上訴人在人格方面的演變已向良好方向發展,且絕對可預見上訴人一旦獲釋,其將返回越南居住及工作,並計劃前往韓國找工作,因其部份家人已前往韓國;而且,上訴人經已知錯,希望可以早日出獄,重新做人;按照一般經驗法則,當人們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並以社會負責任之方式過生活時,便不會再次犯罪;
13. 所以,上訴人已符合《刑法典》第56條第1款a)項所指之獲假釋條件;
14. 此外還必須指出,立法者制定假釋這機制的真正目的及背後意義為賦予服刑者能早日重返社會,給予重新做人的機會;
15. 上訴人在人格方面的演變已向良好方向發展,且絕對可預見上訴人一旦獲釋,其將以負責任方式生活及與家人同住,踏實地向正當的人生目標前進,以對社會負責之方式生活而不再犯罪;
16. 另一方面,由於上訴人作出案中罪狀時之負面因素在量刑時其實已被考慮,倘若在現階段判斷假釋時仍將有關因素作為主軸性考慮,便會將上訴人被判刑後之積極改變放置於近乎可有可無的位置,無疑並不符合刑罰中所追求教育違法者,務求令其重新融入社會,避免重新犯罪的可能性之原有目的;
17. 因此,倘若上訴人的人格演變的積極程度在社會成員心中能抵銷同一條文第1款b)項前提的清極作用,則自然地有理由推斷假設社會認知上訴人的積極的人格演變時,應可接受上訴人提早釋放是不會動搖及影響社會對法律秩序的信心和不會嚴重影響社會安寧;
18. 上訴人的人格演變的積極程度在社會成員心中能抵銷同一條文第1款b)項前提的消極作用,則自然地有理由推斷假設社會認知上訴人的積極的人格演變時,應可接受上訴人提早釋放是不會動搖及影響社會對法律秩序的信心和不會嚴重影響社會安寧;
19. 上訴人人格演變有很大的進步,亦有家人的支持及鼓勵,且上訴人已表示在假釋後將會返回越南居住及工作,並計劃於韓國找工作,因其部份家人在韓國,從而有依據令人相信假若提早釋放上訴人,不會對維護法律秩序和影響社會安寧造成威脅而使公眾在心理上無法承受以及對社會秩序產生一種衝擊等負面因素;
20. 綜上,上訴人之情況確實符合《刑法典》第56條第1款a)及b)項所指之形式要件及實質要件的規定;
21. 所以,現被上訴之批示確實違反《刑法典》第56條之規定,因而存在不合宜及不適當,並導致在是否批准假釋方面存有瑕疵。
綜上所述,現請求尊敬的法官閣下:
判處本上訴成立,廢止刑事起訴法庭法官 閣下於2021年12月14日作出否決其假釋申請之批示,批准上訴人之假釋請求。
檢察院對上訴人A的上訴理由作出答覆:
1. 在特別預防方面,上訴人服刑至今約3年8個月,雖然上訴人在服刑期間有3次違反監獄的紀律而被科處紀律處分,但其在過去一年間未有再次違反獄規,表現轉趨穩定,加上上訴人與家人關係良好,對未來的生活亦有所安排,本院認為上訴人能以對社會負責之方式生活而不再犯罪,故上訴人的情況符合《刑法典》第56條第1款a)項的要件。
2. 在一般預防方面,考慮到被判刑人在獄中的表現、過往的生活、人格演變、犯罪性質、情節,以及尚餘的刑期,本院認為如本次申請假釋獲批准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不大,符合《刑法典》第56條第1款b)項的要件。
3. 綜上所述,經考慮上訴人所實施的犯罪行為、其個人狀況及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本院認為上訴人的情況符合《刑法典》第56條第1款規定的實質要件,故此,認為上訴人的上訴理由成立。
在本上訴審程序中,尊敬的助理檢察長閣下提交了法律意見。1
一、事實方面
本院認為,案中的資料顯示,下列事實可資審理本上訴提供事實依據:
- 上訴人A於2019年5月17日,在第一刑事法庭合議庭普通刑事案第CR1-18-0355-PCC號卷宗內,被判刑人因以直接共犯身分及在犯罪既遂的情況下觸犯兩項第6/2004號法律第14條第2款所規定及處罰的「協助罪」,每項被判處5年3個月徒刑,兩罪競合,合共被判處6年實際徒刑。上訴人因不服向中級法院提起上訴,於2019年9月19日裁定上訴理由部分成立,改判被判刑人觸犯兩項第6/2004號法律第14條第1款所規定及處罰的「協助罪」,每項被判處3年徒刑,競合後合共被判處4年實際徒刑。
- 判決已生效,現正在服刑,上訴人將於2022年4月14日服完全部徒刑,並且已於2020年12月14日服滿了2/3刑期。
- 監獄方面於2021年10月20日向刑事起訴法庭提交了假釋案的報告書(其內容在此視為全部轉錄)。
- 上訴人A同意假釋。
- 上訴人A第二次申請假釋。
- 刑事起訴法庭於2021年12月14日的批示,否決了對A的假釋。
二、法律方面
上訴人認為已經符合假釋的條件,否決假釋的決定違反了《刑法典》第56條的規定。
《刑法典》第56條規定:
“一.當服刑已達三分之二且至少已滿六個月時,如符合下列要件,法院須給予被判徒刑者假釋:
a) 經考慮案件之情節、行為人以往之生活及其人格,以及於執行徒刑期間在人格方面之演變情況,期待被判刑者一旦獲釋,將能以對社會負責之方式生活而不再犯罪屬有依據者;及
b) 釋放被判刑者顯示不影響維護法律秩序及社會安寧。
二.假釋之期間相等於徒刑之剩餘未服時間,但絕對不得超逾五年。
三.實行假釋須經被判刑者同意。”
從這個規定看,是否批准假釋,除了要符合形式上的條件(服刑已達三分之二且至少已滿六個月)以外,集中在要符合特別及一般犯罪預防的綜合要求的實質條件上。
在特別的預防方面,要求法院綜合罪犯在服刑過程中的表現,包括個人人格的重新塑造,服刑中所表現出來的良好的行為等因素而歸納出罪犯能夠重返社會、不會再次犯罪的結論。
而在一般預防方面,則是集中在維護社會法律秩序的要求上,即是,綜合所有的因素可以讓我們得出罪犯一旦提前出獄不會給社會帶來心理上的衝擊,正如Figueiredo Dias教授的觀點,“即使是在對被判刑者能否重新納入社會有了初步的肯定判斷的情況下,也應對被判刑者的提前釋放對社會安定帶來嚴重影響並損害公眾對被觸犯的法律條文的效力所持有的期望的可能性加以衡量和考慮,從而決定是否應該給予假釋”;以及所提出的,“可以說釋放被判刑者是否對維護法律秩序及社會安寧方面造成影響是決定是否給予假釋所要考慮的最後因素,是從整個社會的角度對假釋提出的一個前提要求。”2
那麼,我們看看上訴人是否符合假釋的條件。
在獄中,上訴人空閒時喜歡做運動和閱讀書本,亦有協助倉內做清潔工作和搬運晚餐。在獄期間沒有參與學習課程,現正輪候清潔組的工作。上訴人於2019年10月10日因違反第40/94/M號法令第七十四條d)項,而被處罰普通囚室隔離12日並剝奪放風權利5日。於2020年3月30日因違反第40/94/M號法令第七十四條h)及l)項,而被處罰收押紀律囚室並剝奪放風權利7日。於2020年4月20日因違反第40/94/M號法令第二十條、第七十四條a)、b)、h)及l)項,而被處罰收押紀律囚室並剝奪放風權利10日。其行為總評價為“良”,被列為“半信任類”,獄方的社工及監獄長都對上訴人的假釋申請提出肯定的意見。這說明,上訴人在服刑期間的表現顯示出他在人格方面的演變已向良好的方向發展,甚至可以認為上訴人在犯罪的特別預防方面可以得出對他的提前釋放有利的結論。
然而,正如我們一直認為的,囚犯的犯罪後的表現,尤其是在服刑期間在主觀意識方面的演變情況顯示出有利的徵兆,亦不是當然地等同於假釋出獄後不會對社會安寧及法律秩序造成危害。這不單取決於其本人的主觀因素,而更重要的是考慮這類罪犯的假釋所引起的消極社會效果,假釋決定使公眾在心理上無法承受以及對社會秩序產生一種衝擊等負面因素。
誠然,我們一直強調,必須在犯罪預防的兩個方面取得一個平衡點,一方面,假釋並不是刑罰的終結,它的最有效作用是在罪犯完全被釋放之前的一個過渡期讓罪犯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而完全的融入這個再次生活的社會。另一方面,法院不能過於要求一般預防的作用而忽視了特別預防的作用以至於人們產生某些罪行難以假釋的錯誤印象。而在本案中,上訴人非為澳門居民,並以偷渡方式協助他人偷渡來澳,但是,從其犯罪的嚴重性以及其行為的“反社會”性來看,一般犯罪預防方面對於澳門這個以旅遊業為主的城市來說有著更高、更嚴格的要求,對此類行為在足以使公眾,尤其是受害人及其家屬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夠接受對此類犯罪之前,上訴人在短短的兩三年的獄中服刑期間,囚犯沒有更出色的表現,尤其是在連續三次被紀律處分之後沒有更突出的行為表現,以消磨其犯罪行為給這個社會帶來的影響,提前釋放確實是對社會、法律秩序帶來另外一次嚴重的衝擊,單就犯罪的一般預防的因素,就已經決定了上訴人還不具備所有的假釋條件,法院還不能作出假釋的決定,其上訴理由不能成立,被上訴的決定應該予以維持。
三、決定
綜上所述,本合議庭決定判處上訴人A的上訴理由不成立,予以駁回。
上訴人需支付本案訴訟費用,並且支付4個計算單位的司法費。
確定上訴人的委任辯護人的費用為1500澳門元,由上訴人支付。
澳門特別行政區,2022年1月26日
____________________
蔡武彬 (裁判書製作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陳廣勝 (第一助審法官)
____________________
譚曉華 (第二助審法官)
1 其葡文內容如下:
Entendemos que não deve ser reconhecida razão ao recorrente A, por não estarem preenchidos os pressupostos da aplicação da liberdade condicional.
Por força do art.º 56 n.º 1 do Código Penal de Macau, a concessão da liberdade condicional depende da co-existência de pressupostos de natureza formal e material.
É considerado como pressuposto formal da concessão da liberdade condicional, que o condenado tenha já cumprido dois terços da pena de prisão e no mínimo seis meses. Já o pressuposto material abarca a ponderação global da situação do condenado à vista da necessidade da prevenção geral e prevenção especial, sendo a pena de prisão objecto de aplicação da liberdade condicional quando resultar um juízo de prognose favorável ao condenado em termos da aceitável reintegração do agente no sociedade e da defesa do ordem jurídico e da paz social.
Neste sentido, a aplicação da liberdade condicional nunca é feito pelo lei com carácter automático, ou seja, não é obrigatório aplicá-la mesmo estando preenchido o pressuposto formal, tendo de mostrar-se satisfeito o pressuposto material.
Apesar de o recorrente satisfazer em absoluto o pressuposto de natureza formal, tendo já cumprido dois terços da pena de prisão e no mínimo seis meses, não vemos uma conclusão paralela em relação ao pressuposto material previsto no art.º 56 n.º 1 alínea b do C.P.M.. Duvidamos assim da possibilidade de incompatibilidade da ordem jurídica com a concessão da liberdade antecipada.
Analisados os autos, o recorrente foi condenado na pena de prisão de 4 anos pela prática com premeditação de 1 crime de auxílio, sendo não residente de Macau, se encontrar em situação de clandestinidade, perturbando assim a ordem jurídica e a paz social desta R.A.E.M..
In casu, pesem no bom comportamento prisional este ano de 2021 e as perspectivas favoráveis de reinserção social, por razões de prevenção geral, tendo em consideração a realidade social de Macau e a exigência da prevenção geral quanto ao tipo de crime praticado pelos imigrantes ilegais como o recorrente, bem como a influência negativa que a liberdade antecipada do recorrente viria trazer para a comunidade, nomeadamente, o prejuízo da expectativa da eficiência das leis, temos de afirmar que a concessão da liberdade condicional seria, muito provavelmente, incompatível com a ordem jurídica e a paz social, nos termos do disposto do art.º 56 n.º 1 do C.P.M..
Pelo exposto, não enxergamos conclusão favorável ao recorrente para lhe conceder a liberdade condicional, por não se entender que as condições em que o recorrente se encontra ecoem no disposto do art.º 56 n.º 1 do C.P.M..
Concluindo, entendemos que deve ser rejeitado o recurso interposto por improcedente.
2 In Direito Penal Português, Ao Consequências Jurídicas do Crime, 1993, pp. 538-541.
---------------
------------------------------------------------------------
---------------
------------------------------------------------------------
7
TSI-58/2022 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