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全文
編號:第823/2019號 (刑事上訴案)
上訴人:A
日期:2022年1月26日

主要法律問題:審查證據方面的明顯錯誤

摘 要

   本次交通意外是由於作為一名謹慎的駕駛者,在欲左轉彎時,有義務確定其周邊,特別是左側無安全隱患。在發現安全隱患時,理應謹慎操作。然而,上訴人卻沒有這樣做,他在注意到在後方有車急至時仍進行左轉操作,並引致來車剎車不及撞到其所駕駛之車輛,上訴人對事故之發生顯然具有不可推卸的過失責任。

裁判書製作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譚曉華

合議庭裁判書



編號:第823/2019號 (刑事上訴案)
上訴人:A
日期:2022年1月26日


一、 案情敘述

   於2019年5月21日,嫌犯A在初級法院刑事法庭第CR4-18-0413-PCS號卷宗內被裁定以直接正犯及行為既遂方式觸犯一項《刑法典》第142條第1款結合《道路交通法》第93條所規定及處罰的「過失傷害身體完整性罪」,被判處150日罰金,每日為澳門幣220元,即合共澳門幣三萬三千元(MOP33,000元)。另按照《刑法典》第47條規定,倘若不繳納罰款,或不獲准以勞動代替,則易科100日的徒刑。
   根據第3/2007號法律(《道路交通法》)第94條第(一)項規定,對嫌犯科處禁止駕駛附加刑,為期五個月。(按照第3/2007號法律第121條第7款的規定,嫌犯必須在本判決轉為確定起十日內,將駕駛執照或同等效力之文件送交治安警察局,否則構成違令罪;此外,按照第3/2007號法律第92條規定,嫌犯倘在停牌期間內駕駛,將觸犯《刑法典》第312條第2款所規定及處罰的「加重違令罪」,並吊銷駕駛執照)。
   民事被告B有限公司需向被害人支付澳門幣三萬八千三百三十九元(MOP38,339元)的損害賠償。
   
   嫌犯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訴,並提出了有關的上訴理由。1
   
檢察院對上訴作出了答覆,並提出下列理據(結論部分):
1. 對於本案,本院認為,關鍵在於判斷上訴人在案發時是否履行了作為車輛駕駛者應當履行的注意義務。
2. 經分析上訴人在原審聽證中的聲明,上訴人自己承認在轉彎時從倒後鏡看到一輛電單車高速從後駛至,而嫌犯經已停下了,當時其車輛並未到達斑馬線,而後車收摯不及撞上了嫌犯的前車胎及把沙板撞至脫落,而被害人之車輛再向前行駛了一下再倒在地上。
3. 這就是說,上訴人是在發現在後方被害人駕駛電單車高速駛至的情況作出的左轉操作,從而引致本次事故。這一事實印證了原審判決所作出的分析:“嫌犯在左轉時,沒有預先及儘量駛近車行道左緣,而是在靠中間車道位置便開始在轉,這一操作使從後所駛至的被害人無法預見嫌犯的左轉操作,最終剎車不及撞到嫌犯的車輛造成其自身受傷。因此,嫌犯的行為明顯是有過錯的。”
4. 質言之,對於本案事故的發生,上訴人應當預見且已經(能夠),預見其可能性,但仍作出引致事故發生的左轉操作。因此,上訴人認為其對於被害人跌倒受傷具有不可預見性是欠缺理據的。
5. 本院認為,作為一名謹慎的駕駛者,在欲左轉彎時,有義務確定其周邊,特別是左側無安全隱患。在發現安全隱患時,理應謹慎操作。
6. 然而,上訴人卻沒有這樣做,他在注意到在後方有車急至時仍進行在轉操作,並引致來車剎車不及撞到其所駕駛之車輛,上訴人對事故之發生顯然具有不可推卸的過失責任。
7. 事實上,本案並非像上訴人所言其是在完全符合交通規則的情況下駕駛,而事故完全由被害人的過錯引發。
8. 從期待可能性這一罪過要素來看,在本案中,也是可以期待上訴人在發現後車後採取更為謹慎的行車操作以避免發生本可避免的交通事故。
9. 綜上所述,本院認同原審判決所作出之理由說明及認定結論。
10. 此外,經分析原審判決,本院也未發現該判決中已認定的事實之間以及已認定的事實與未認定的事實之間存在互不相容的情況,而依據已認定的事實得出的結論亦非在邏輯上不可接受。
11. 基於此,本院認為,上訴人提出的上訴理由並不成立,其請求不應予以支持。
基於維護合法性及客觀原則的要求,茲提請中級法院,判定上訴人的上訴理由不成立,駁回上訴,其維持原判。
請求依法作出公正裁判!

案件卷宗移送本院後,駐本審級的檢察院代表作出檢閱及提交法律意見,認為應裁定上訴理由不成立,駁回上訴及維持原判。

本院接受上訴人提起的上訴後,組成合議庭,對上訴進行審理,各助審法官檢閱了卷宗,並作出了評議及表決。

   
二、 事實方面

原審法院經庭審後確認了以下的事實:
1. 2018年5月25日下午3時27分,被害人E駕駛一輛電單車MM-XX-X5沿XX大馬路的左車道往XX街方向行駛,同一時間,嫌犯A駕駛一輛輕型汽車MK-XX-X6沿XX大馬路的左車道往XX街方向行駛。
2. 當駛至XX大馬路與XX街交界時,嫌犯在沒有預先將車駛近車行道的左緣的情況下,將車左轉入XX街,而是在離左緣較遠的位置作出左轉操作,而這一操作使從後所駛至的被害人無法預見嫌犯的左轉操作,結果嫌犯所駕駛的車輛與其左方的電單車MM-XX-X5發生碰撞,導致被害人倒地受傷。
3. 被害人被送往澳門鏡湖醫院接受治療。
4. 事故發生時為日間,晴天,路面乾爽,交通密度正常。
5. 上述碰撞直接導致被害人全身多處挫擦傷,需1個月康復,以傷勢而言,已對被害人的身體的完整性造成普通傷害。
6. 嫌犯明知作為駕駛員擬左轉時,應預先及儘量駛近車行道左緣,並以最短路線左轉,但嫌犯並沒有這樣做,使從後所駛至的被害人無法預見嫌犯的左轉操作並剎車不及並與嫌犯駕駛的汽車相撞,因而導致是次交通事故。嫌犯的行為違反了謹慎義務,雖然嫌犯不接受交通事故之發生,但其過失對被害人的身體完整性及健康造成傷害。
7. 嫌犯知道其行為是法律所不容,且會受法律制裁。
同時亦證實:
8. 案中意外被害人造成身體痛楚及精神上之痛苦。
9. 基於卷宗第152頁的文件,民事被告B有限公司為本案意外而引致的倘有賠償責任的承保人。
10. 除本案外,嫌犯於沒有其他刑事記錄。
11. 嫌犯具大學文憑課程畢業,每月收入約澳門幣30,000元,需供養母親、妻子及一名女子。
民事請求書以下事實視為獲證:
12. 於2018年5月25日下午3時27分,被害人E駕駛一輛電單車(車牌號碼MM-XX-X5)沿澳門XX大馬路左車道往XX街方向行駛,同時,嫌犯A所駕駛的一輛輕型汽車(車牌號碼MK-XX-X6),沿XX大馬路的左車邊往XX街方向行駛。-民事請求書第1條
13. 被害人及嫌犯駛至XX大馬路與XX街交界時,第二被告在沒有預先將車駛近車行道的左緣情況下,將車在轉入XX街,結果第二被告的車輛與其左方的電單車(車牌號碼MM-XX-X5)發生碰撞,導致原告倒地受傷。-民事請求書第2條
14. 原告受到上述撞擊後,隨即前往澳門鏡湖醫院接受身體檢查,檢查結果是頭頸受到挫傷,右手肘、右膝、右小腿及右腳眼受到傷害,是次醫療費用為澳門幣3, 927元,並由編號。000900556之鏡湖醫院疾病證明書(2018年5月25日),編號000010745040、000010745875之鏡湖醫院收據所證明。-民事請求書第7條
15. 原告的頸部因上述交通事故而受到挫傷,於一週後出現耳鳴,並於2018年6月5日前往鏡湖醫院求診,以及為其右手肘、右小腿內側傷口及下肢接受覆診及治療,相關的醫療費用為澳門幣1,014元,並由三份編號0000900556之鏡湖醫院疾病證明書(2018年6月5日),編號000010787322、000010788192及000010788890之鏡湖醫院收據所證明。-民事請求書第8條部份內容
16. 原告的頸部因上述交通事故而受到挫傷及感到明顯痛楚,並於2018年6月8日前往鏡湖醫院求診,及為其右手肘、右小腿內側傷口及下肢接受覆診及治療,相關的醫療費用為澳門幣543元,並由編號0000900556之鏡湖醫院病歷證明書(2018年6月8日),編號000010802372,000010802364之鏡湖醫院收據證明。-民事請求書第9條
17. 原告於2018年6月12日均需前往澳門鏡湖醫院接受覆診及治療,相關的醫療費用為澳門幣350元,並由編號000010816215之鏡湖醫院收據所證明。-民事請求書第10條
18. 原告於2018年6月16日均需前往澳門鏡湖醫院接受覆診及治療,相關的醫療費用為澳門幣205元,並由編號000010832511之鏡湖醫院收據所證明(附件10)。經過上述的治療,總醫療費用為澳門幣6,039元。-民事請求書第11條
19. 原告從發生上述交通事故至治療及康復期間,其在精神方面受到相當的損害及在生活方面遭受相當的不便。受害人在上述交通事故中被撞傷時,其處於半昏迷狀況,當時其身體多處受到傷害,因此在心理上受到痛楚。-民事請求書第12條部份內容。
20. 上述交通事故使原告的右手肘及右腳膝受傷,受傷初期感到痛楚,而用力時更有明顯痛楚,有關期間維持約一個月。-民事請求書第13條部份內容
21. 上述交通事故使原告的頸部受傷,受傷初期感到明顯痛楚,有關痛楚期間維持約半個月。-民事請求書第14條
22. 上述交通意事故使原告的頸部受傷,受傷約一週後出現耳嗚,需要求診就醫。-民事請求書第15條部份內容。
23. 附件13、14及15之照片顯示原告在剛發生上述交通意外時,其頸部、右手肘、右腳膝、右小腿及右腳眠之受傷情況。附件16及17 之照片顯示原告在受傷一週後,其右手肘、右腳膝、右小腿及右腳眼之受傷情況。附件18及19之照片顯示原告在六月中旬時,其右手肘、右腳膝、右小腿及右腳眼之受傷情況。附件20及21之照片顯示之現況,其右手肘、右腳膝及右小腿之受傷情況。-民事請求書第16條
24. 上述交通事故對原告的生活造成不便,由於原告的身體多處受傷而使其肢體活動不便,無法獨自進行洗澡,需由其丈夫F協助洗澡(例如幫忙脫衣服、淋水等),及透過保鮮紙包紮受傷處後才可進行洗澡,上述的不便情況維持約一個月。原告在受傷初期屈膝進行大小二便均感到痛楚。-民事請求書第17條
25. 上述交通事故對原告的身體右則造傷害,康復期間,每逢以身體右側姿勢進行睡眠時,均感到痛楚。-民事請求書第18條部份內容
26. 原告所擁有及駕駛之電單車(車牌編號間XX),因上述交通事故引致右邊車身倒地及受到損毀,當中包括右牛角、沙魚嘴、右邊條、後腳踏、右風扇外蓋、地台坡、尾架、右車身蓋及死氣喉蓋,並由附件22至25之照片顯示被撞部份。案中交通意外使被害人的電單車MM-XX-X5損毀,所需的維修費用約為澳門幣2,300元。-民事請求書第22條部份內容
27. 傷患使原告情緒變差。

   未獲證明事實:
   控訴書、民事損害賠償書及答辯狀內與已證事實不符的事實均視為未證,當中尤其包括(民事答辯狀爭執事實、法律陳述、結論性事實、不具重要性的陳述亦不予認定):
1. 被害人需約兩個月時間康復。-控訴事實第5條部份內容
2. 受傷位置現存明顯疤痕及感到酸軟的後遺症。基於右腳膝的傷患,站立或行走約一小時後,右腳膝會出現酸軟,或進行踏單車運動時,右腳膝會進行伸展,此時會感到明顯痛楚,或需要屈膝進行家務工作時,會成到酸軟或痛楚。-民事請求書第13條部份內容
3. 受傷造成耳力下降。-民事請求書第15條部份內容
4. 受害人在睡眠時,其腦部經常浮現上述交通事故的經過,及感到不安、恐懼,導致每晚睡眠時數僅約三小時,有關失眠期間的持續兩個月。-民事請求書第18條部份內容
5. 電單車維修費用為澳門幣2,960元。-民事請求書第22條部份內容
6. 民事請求書第19條、第20條、第21條等內容。


   原審法院在事實的判斷中作出如下說明:
   “在認定事實及形成心證的過程中,本法庭考慮了卷宗內所有合法證據。本法庭對事實之判斷,尤其建基於以下證據:
   1)嫌犯的部份聲明內容。
   2)被害人E的部份證言。
   3)證人治安警察局警員C(編號23XXX1)的證言。
   4)證人治安警察局警員G(編號10XXX1)的證言。
   5)證人F的部份證言。
   6)卷宗第8頁的交通意外描述圖。
   7)卷宗第12至14頁、18頁的照片。
   8)卷宗第28頁之「臨床法醫學意見書」。
   9)卷宗第35頁的檢查報告。
   10)卷宗第90至94頁及156至158的疾病證明。
   11)卷宗第95至99頁的單據。
   12)卷宗第100頁的車輛維修單據。
   13)卷宗第104至116頁之照片。
   
   2.1.3重要證據列舉:
   •嫌犯在庭上作出聲明,概括如下:
   嫌犯稱案發當時在左線上左轉,又解釋其會使用較遠的行車線是因為民政總署長期設置了一個錐形反光器(俗稱“雪糕筒”)及泊置了一車輛在行車道上,故左邊第一條行車道被佔用了。及稱當時以每小時30公里的車速轉彎,及稱在轉彎時從倒後鏡看到一輛電單車高速從後駛至,而嫌犯經已停下了,當時並其實輛並未到達斑馬線,而後車收掣不及撞上了嫌犯的前車胎及把沙板撞至脫落,而被害人之車駕再向前行駛了一下再倒在地上。
   •被害人E在庭上作證,概括如下:
   被害人稱在案發後不能入睡,需服食安眠藥,指安眠藥是由丈夫在藥房所購買。
   指案發當時,被害人由XX往XX路的路口,突然有車從後方撞上被害人的車,而被害人拋倒在地上,並指出其頭部先行著地,當時頭部及頸部感到相當疼痛,手腳皆有流血,指未到達路口已被撞倒。沿途一直為綠燈。案發當時其電單車“死氣喉”右側被撞,因“死氣喉”的位置有花損,電單車前後皆有花損,指倒在地上後被害人曾昏迷,而其清醒時已有救護人員在替被害人清洗傷口及配戴頸套。
   被害人稱行車時是向前方看的,及曾通過倒後鏡看到過嫌犯的車輛,指案發當時其前方及左邊並沒有任何車輛。
   (證人治安警察局警員C在庭上作證,概括如下:
   證人為到場處理之警員,稱當時看到兩車的位置為一前一後的,並向嫌犯查問過,當時嫌犯表示電單車在其左邊超車,指私家車為左前車頭位置有花損,及當時嫌犯聲稱其在左線行駛及證人到達時亦看到嫌犯之車輛在左線上。
   (證人F在庭上作證,概括如下:
   證人為被害人的丈夫,指被害人案發回家後行動不便,身體上(手、腳及頸等)有痛楚,指一般如廁及洗澡等都需要證人幫忙才得以完成,證人表示被害人在案發後有耳鳴的情況。並指並沒有替被害人購買安眠藥,指在該期間被害人情緒較為不穩定,指被害人睡覺時會忽然大叫起來。又稱在案發最後一次帶被害人看醫生是在案發兩個月後。
   分析過程:
   本案嫌犯以及被害人各自講述了一個事發版本,嫌犯表示其稱在轉彎時從倒後鏡看到一輛電單車高速從後駛至,而嫌犯已經已停下丁,被害人的車輛因收摯不及撞上了嫌犯的前車胎。而被害人則表示被害人由XX往XX路的路口,突然有車從後方撞上被害人的車,而被害拋倒在地上受傷。
   經分析案中的現場環境、卷宗第8頁文件及案中照片所顯示的意外後兩車位置及兩車受損位置,法庭認為嫌犯所講的事實版本相對較為可信。首先,被害人電單車於意外後的位置,符合嫌犯所述被害人車輛從後駛至並發生碰撞後可能落入的位置;另外,嫌犯車頭泵把左方的損毀情況,亦可顯示出其車頭泵把左方似乎是受到撞擊。相反而言,倘被害人是從後被撞擊,應不會落入現時所拍攝撞到的意外後的位置,而嫌犯的車頭亦不會出現現有損毀。因此,在意外發生的經過,法庭傾向以嫌犯所講述的版本為基礎對案中意外進行判斷。
   雖然,法庭傾向採信嫌犯所講的的意外發生版本,但根據案中的證據,法庭認定嫌犯在本案中為過錯方。首先,根據案中證據可知,嫌犯在左轉時,沒有預先及儘量駛近車行道左緣,而是在靠中間車道位置便開始左轉,這一操作使從後所駛至的被害人無法預見嫌犯的左轉操作,最終剎車不及撞到嫌犯的車輛造成其自身受傷。因此,嫌犯的行為明顯是有過錯的。另一方面,根據現有的證據,法庭無法證實到被害人在駕駛過程中存在車速過快,以及嘗試作出違規從左邊超車的操作,因此,未能認定被害人在案中同樣存有過錯。
   醫療開支方面,法庭按照被害人所提交的單據,以予認定案中交通意外使被害人支付了澳門幣6,039元的醫療費用。而根據案中的照片,以及被害人提供的報價單,法庭認定案中交通意外使被害人的電單車MM-XX-X5損毀。而根據經驗法則,在考慮了折舊這一因素後,電單車所遭受的損害約值澳門幣2,300元。
   關於被害人康復期方面,卷宗第28頁的鑑定書顯示被害人需時兩個月康復,且身體上的挫擦傷已痊癒。但該鑑定於2018年6月26日作出,而案發日期是2018年5月25日,故此,被害人不可能出現需要兩個月康復,但卻又可以於2018年6月26日已痊癒的情況。事實上鑑定人所指的兩個月康復期有可能包括被害人提及過的耳鳴症狀,但根據現有文件,法庭無法判斷是否屬實。另外,考慮到案中沒有證據顯示嫌犯的聽力因意外受損,且嫌犯所提交的其他醫療報告及文件均只顯示嫌犯最後於6月中仍有覆診,因此,法庭在此只能認定被害人的傷勢需的一個月時間康復,且未認定被害人的聽力受損。
   民事損害賠償中的其他事實,法庭根據現有證據,包括證人證言以及書證認定當中的部份內容(當中包括民事起訴狀第1、2、7、8、9、10、11、12、13、14、15、16、17、18、22條陳述部份內容)。而不予認定的內容為欠缺證據支持的陳述、法律陳述、結論性事實,以及不具重要性的陳述等。
   除此以外,透過刑事記錄證明,嫌犯的陳述,法庭視嫌犯的犯罪記錄、交通違例記錄及背景資料等獲得證實。”


三、 法律方面

本上訴涉及下列問題:
- 審查證據方面的明顯錯誤

   上訴人認為在整個轉向操作上都已經符合作為一個謹慎駕駛者需要遵守的,甚至指出在意外發生的前一刻,上訴人已經把車輛完全停下,處於靜止狀態。所以,接下來發生被害人駕駛的電單車與上訴人駕駛的輕型汽車的碰撞,完全由被害人本人所引起,不能歸責於上訴人。因此,原審有罪判決錯誤,理應開釋上訴人。
   
上訴人所提出的,是原審法院對事實方面作出法律定性時出現錯誤,不應將過失責任歸咎於完全履行注意義務的上訴人。

我們現在分析有關情況。

根據已證事實:
1. 2018年5月25日下午3時27分,被害人E駕駛一輛電單車MM-XX-X5沿XX大馬路的左車道往XX街方向行駛,同一時間,嫌犯A駕駛一輛輕型汽車MK-XX-X6沿XX大馬路的左車道往XX街方向行駛。
2. 當駛至XX大馬路與XX街交界時,嫌犯在沒有預先將車駛近車行道的左緣的情況下,將車左轉入XX街,而是在離左緣較遠的位置作出左轉操作,而這一操作使從後所駛至的被害人無法預見嫌犯的左轉操作,結果嫌犯所駕駛的車輛與其左方的電單車MM-XX-X5發生碰撞,導致被害人倒地受傷。

6. 嫌犯明知作為駕駛員擬左轉時,應預先及儘量駛近車行道左緣,並以最短路線左轉,但嫌犯並沒有這樣做,使從後所駛至的被害人無法預見嫌犯的左轉操作並剎車不及並與嫌犯駕駛的汽相撞,因而導致是次交通事故,嫌犯的行為違反了謹慎義務,雖然嫌犯不接受交通事故之發生,但其過失對被害人的身體完整性及健康造成傷害。”

   正如助理檢察長在意見書中分析:
   “在原審判決中的已證事實第2點及第6點,組成了上訴人在駕駛操作上主觀及客觀的疏忽,並與意外的結果構建了一個適當的因果關係。而當中最重要及關鍵的一點,原審法院採納了在意外發生前,上訴人在駕駛上存有不良操作,沒有在改變行車方向前預先將車駛近車行道的左緣,即違反了《道路交通法》第43條第1款的規定。
   相反,上訴人則認為在整個轉向操作上都已經符合作為一個謹慎駕駛者需要遵守的,甚至指出在意外發生的前一刻,上訴人已經把車輛完全停下,處於靜止狀態。所以,接下來發生被害人駕駛的電單車與上訴人駕駛的輕型汽車的碰撞,完全由被害人本人所引起,不能歸責於上訴人。
   其實,上訴人的主張是建基於一個其本人對事實發生過程的主觀認定上,可是,卻沒有得到其他證據的支持。
   原審法院對於如何認定事實,在理由說明部分作出了非常詳細的解釋(見卷宗第193頁)。當中最為關鍵的,是認定上訴人在駕駛操作過程上,並沒有預先及儘量駛近車行道左緣的結論。因為這是成為駕駛員在操作上的一種明顯疏忽,並與《道路交通法》存在抵觸的一種情況。
   另外,以上的認定是透過對各種證據進行綜合分析後所得的結論。事實上,載於卷宗第8頁,由治安警察局所製作的意外草圖。而首先要指出的是,該草圖所記載的內容在庭審上上訴人(嫌犯)亦沒有提出異議。透過該草圖,尤其是當中 “B”標示所反映的狀況,可以得知在兩車碰撞前的一刻,由上訴人所駕駛的輕型汽車,的確沒有完全佔據左緣行車道,而是處於左邊行車道與中間行車道之上,即上訴人需要作出過線的操作才能讓處於上述兩車道之間的輕型汽車轉向進入XX街。的確,作為一個謹慎駕駛的駕駛者而言,應儘早地進入左邊行車道,好讓汽車在作出轉向時已 “完全”處於車道左緣,而不是在極短的距離內同時作出車道變更及轉向。
   同時需要補充的是,上訴人所主張的在左邊行車道存在障礙物的情況亦沒有得到肯定,甚至在現場所拍攝的照片也不能引證這說法。
   作為一般駕駛者而言,當在道路行駛期間最需要的是接收一些及時的路面訊息,好讓駕駛者能及時預防或準備應變。本案中,隨著上述的轉向操作,明顯地讓被害人不能及時地作出反應,導致最後不能及時停車。所以,即管在上訴人作出轉向過程上已把汽車停下,但不排除其駕駛操作與意外結果之間的適當因果關係。
   而從刑事審判的角度考慮,甚至不需要考慮行為人過錯程度的高低,即只要行為人只佔部分過錯也好,都不能排除其本人在刑事上的責任。而被害人一方的過錯程度比例在民事損害賠償之中才能成為考慮的因素。
   所以,從原審裁判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當中的證據脈胳是首尾呼應的,而從中得到對事實證定的結論同樣是合理及合乎經驗法則的。”
   
   本院同意助理檢察長上述的分析,本次交通意外是由於作為一名謹慎的駕駛者,在欲左轉彎時,有義務確定其周邊,特別是左側無安全隱患。在發現安全隱患時,理應謹慎操作。然而,上訴人卻沒有這樣做,他在注意到在後方有車急至時仍進行左轉操作,並引致來車剎車不及撞到其所駕駛之車輛,上訴人對事故之發生顯然具有不可推卸的過失責任。

故此,上訴人提出的上述上訴理由並不成立。

   
   四、決定
   
綜上所述,合議庭裁定上訴人A的上訴理由不成立,維持原審裁決。
判處上訴人繳付3個計算單位之司法費,以及上訴的訴訟費用。
著令通知。

              2022年1月26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譚曉華 (裁判書製作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艷平 (第一助審法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蔡武彬 (第二助審法官)
1其葡文結論內容如下:
1. Ao contrário do decidido pelo Tribunal recorrido, o Recorrente não praticou o crime pelo qual foi acusado e condenado em sede de primeira instância, sendo a sentença ora recorrida, salvo o devido respeito, merecedora de reparo.
2. É, aliás, o próprio Tribunal a quo que, atentos todos os elementos de prova constantes dos Autos, admite que a versão dos factos alegada pelo Recorrente é merecedora de maior confiança do que aquela trazida pela Ofendida.
3. Na verdade, o depoimento do Recorrente é apoiado, quer pelos documentos que estão juntos aos autos, quer pelo depoimento do Sr. C que esteve no local e que tomou conta da ocorrência, o Sr. D.
4. Todos esses elementos probatórios apontam para que o Recorrente tenha, efectivamente, observado todas as regras legais aplicáveis às circunstâncias do caso concreto, tendo o mesmo agido com o dever de cuidado que se lhe exigia.
5. Não obstante, o Tribunal recorrido decidiu-se pela condenação do Recorrente, com fundamento no facto de o mesmo não se haver encostado completamente ao lado esquerdo da via em que circulava, por forma a efetuar a manobra de mudança de direção no mais curto espaço possível.
6. Ora, segundo o depoimento do Recorrente, que o Tribunal, recorde-se, reputou de objectivo e merecedor de confiança, tal apenas não ocorreu em virtude de, nessa parte da via, se encontrar colocado no pavimento um cone de trânsito, à frente do qual se encontrava imobilizado um outro veículo automóvel, o qual, pareceu ao Recorrente, estar ali em resultado de uma avaria ou outra circunstância que o impedia de abandonar aquele local.
7. Assim, e porque a via para onde o Recorrente pretendia seguir não estava cortada ao trânsito, o mesmo encostou-se o mais possível à esquerda da via onde seguia, de modo a poder contornar o referido cone de trânsito e o veículo que estava imobilizado à frente do mesmo, e realizar a manobra de mudança de direcção com todo o cuidado que lhe era exigível.
8. Ainda assim, devido à excessiva velocidade com que a Ofendida circulava e à natureza do veículo da mesma (um veículo de pequenas dimensões e de aparente fácil manuseamento), esta aproximou-se no veículo do Recorrente de forma temerária, não logrando travar o mesmo a fim de evitar o embate, o que, lamentavelmente, veio a suceder, com os resultados constantes dos Autos.
9. Foi, portanto, o veículo conduzido pela Ofendida que embateu no veículo do Recorrente, e não o contrário, conforme pretende a Ofendida fazer crer.
10. O mesmo é dizer que foi a conduta descuidada da Ofendida que causou e esteve na origem do acidente de que a mesma veio a ser vítima, e não qualquer incumprimento do dever de cuidado que impendia sobre o Recorrente.
11. O tipo de crime previsto e punido pelo artigo 142.º, n.º 1, do Código Penal é um tipo legal de resultado, pressupondo, sempre e em qualquer circunstância, a violação de um dever objetivo de cuidado, o qual, de acordo com o supra alegado, não se verificou no que ao Recorrente diz respeito.
12. Foi, repete-se, ao invés, a Ofendida que não manteve nem observou o dever de cuidado genérico e obrigação específica de abrandar a velocidade que deve existir sempre que os condutores se aproximam de um cruzamento.
13. Mais ainda quando o veículo que se encontra à frente desses condutores está a abrandar a sua própria velocidade e se prepara para realizar uma manobra de mudança de direcção precisamente nesse cruzamento.
14. Não se provou, pois, que a conduta do Recorrente preenche o tipo legal do crime pelo qual foi acusado e condenado em sede de primeira instância.
15. Destarte, deverá o Recorrente ser absolvido do crime de que vem acusado, com todas as demais consequências legais.
Termos em que deverá o presente recurso ser recebido e julgado procedente, por provado, revogando-se a sentença proferida pelo Douto Tribunal e absolvendo-se o Recorrente da prática do crime de que vem condenado, assim se fazendo JUSTIÇA!
Não obstante o supra exposto, o Recorrente, após a notificação da Douta decisão, apresentou junto das autoridades competentes a sua carta de condução, no entanto o Recorrente irá requerer a devolução da mesma, a qual só deverá ser entregue até posterior decisão deste Venerando Tribunal e caso a decisão recorrida seja mantida.

---------------

------------------------------------------------------------

---------------

------------------------------------------------------------

1



823/2019 p.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