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裁判

中級法院

    • 判決/批示日期 案件編號 類別 裁判書/批示全文
    • 30/04/2025 315/2025 刑事訴訟程序的上訴
    •  
      • 裁判書製作人 : 蔡武彬法官
    • 判決/批示日期 案件編號 類別 裁判書/批示全文
    • 30/04/2025 821/2024 司法上訴(中級法院作為第一審法院的行政訴訟案件)
    •  
      • 表決 : 一致通過
      • 裁判書製作人 : 馮文莊法官
      • 助審法官 : 唐曉峰法官
      •   李宏信法官
    • 判決/批示日期 案件編號 類別 裁判書/批示全文
    • 30/04/2025 954/2024 刑事訴訟程序的上訴
    • 主題

      - 審查證據中的明顯錯誤的瑕疵
      - 自由心證
      - 濫用職權罪
      - 違反保密罪的先決條件
      - 公務員犯有偽造罪
      - 偽造文件罪
      - 判決書因缺乏理由說明而無效
      - 刑罰的特別減輕
      - 量刑規則

      摘要

      1. 《刑事訴訟法典》第400條第2款c)項所規定的審查證據中的明顯錯誤是指已認定的事實互不相容,也就是說,已認定的或未認定的事實與實際上已被證實的事實不符,或者從一個被認定的事實中得出在邏輯上不可接受的結論。錯誤還指違反限定證據的價值的規則,或職業準則。錯誤必須是顯而易見的,明顯到一般留意的人也不可能不發現。
      2. 法官形成心證的過程是其經驗法則及綜合分析對證據所作的邏輯分析過程,由於其被要求採用客觀的標準但仍然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因此,只要無明顯錯誤而違反經驗法則及邏輯標準,法官對認定或不認定事實的結論是不容推翻的。
      3. 對於上訴法院來說,要審理如題述的事實瑕疵的問題,唯有通過法院的這些分析以及對證據的衡量的具體說明發現其存在明顯到一般心智的人就可以發現的錯誤的時候才能確定這項事實認定方面的瑕疵。
      4. 《刑法》第347條規定,濫用職權罪是指公職人員在前款規定的情況之外,濫用職權或違反職責,為自己或他人謀取不正當利益或給他人造成損害的行為。
      5. 在本案中,上訴人為自己或第三人尋求什麼不正當利益並不明確。事實上,他提供的所有信息,即使違反了他的職責,也都在資訊受益者能夠獲得的範圍之內。事實上,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原審法院認為違反保密罪的先決條件尚未得到滿足,並進行了相應的改判。那麼,這就造成了缺乏構成濫用職權犯罪的其中一個構成要件,上訴人因濫用職權而被定罪的罪行應予以開釋。
      6. 《刑法》第246條第1款的規定,公務員犯有偽造罪,前提是其實施了同一法律文書第244條第1款所列的一項或多項行為,即:
      - 製造虛假文件、偽造或變造文件或濫用他人簽名製作虛假文件;
      - 在文件中虛假陳述法律相關事實;
      - 使用前款所述、由他人製造、偽造或更改的文件。
      7. 行為人將不實的事實向權力當局作出承認駕駛的“聲明書”,而這份聲明書將產生警方因此為對其發出輕微違反的處罰,並使不實的事實載於其輕微違反的記錄之上,明顯構成偽造文件罪。
      8. 由於主要直接作出偽造行為的人是非公務員,即使教唆犯屬於公務員,也不能構成公務員的偽造罪。而他們是以共同犯罪方式觸犯一般的偽造文件罪(《刑法》第244條第1款b項)。
      9. 法律所要求公務員需要申報的事項是在有關公務員名下所流動的資產,正資產也好負資產也好,其所謂的因過失造成漏報海外資產的辯護理由,實屬無稽之談。
      9. 2014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典》第355條第2款的規定,一方面,要求法院的判決書儘可能完整作出認定事實的理由說明,包括對證據的審查和衡量,以讓人清楚其審查證據以及認定事實的依據,尤其是構成心證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要求判決書詳盡,列舉已證和未證事實,以使得讓人明瞭法院確實對構成訴訟標的的事實作了審理。
      10.儘管如此,如果可以肯定修改澳門《刑事訴訟法典》第355條第2款的規定意在消除所謂的“表格式理由說明”,那麼同樣可以確定,立法者無意透過上述修改增加就所有事實“點”、“細節”或“情節”都作出“詳盡”理由說明的要求,而是旨在闡述並使人知悉“令法院(就事實事宜)作出相關裁判的理由”(接納或不接納審判聽證中所提出及討論的一種或多種說法),應始終結合“具體案件的構成因素”。
      11. 根據《刑法》第66條第1款的規定,「除法律明文規定的情況外,如果在犯罪發生前、後或同時存在一些情節,足以顯著減輕行為的違法性、行為人的罪責或者量刑的必要性,法院應特別減輕量刑」。也就是說,只有當「由減輕處罰情節的行為所導致的事實的整體形象的嚴重性被降低,以致可以合理地假定立法者在建立適用於相應類型事實的框架的正常界限時沒有考慮到這些假設」時,才需要減輕罪責或採取預防行動。因此,特別減刑是為特別或特殊情況保留的。
      12. 在審查原審法院的裁定的具體量刑的正確性方面,我們一直認同,上訴法院就原審法院在根據《刑法》第40條第1款和第2款規定進行具體衡量刑罰時沒有出現明顯的不公正,就必須尊重原審法院的這一價值判斷。

       
      • 表決 : 一致通過
      • 裁判書製作人 : 蔡武彬法官
      • 助審法官 : 譚曉華法官
      •   周艷平法官
    • 判決/批示日期 案件編號 類別 裁判書/批示全文
    • 30/04/2025 574/2023 刑事訴訟程序的上訴
    • 主題

      - 在說明理由方面出現不可補救的矛盾
      - 審查證據方面明顯有錯誤/存疑從無原則
      - 正當防衛(《刑法典》第31條)
      - 免除刑罰(《刑法典》第137條第3款)
      - 緊急避險(《刑法典》第34條)
      - 罰金選擇
      - 民事賠償

      摘要

      1. 正當防衛應同時滿足三個要件:(1)行為人本人或第三人受法律保護的利益遭受不法侵犯,且該侵犯必須是正在實施或迫在眉睫的侵犯;(2)為擊退不法侵害所使用的方法必須是必要且合理的;(3)行為人必須具有防衛的意圖(animus defendi)。
      正當防衛所使用的方法須具備必要性及合理性,通常地,以令對方不能近身或以適當武力制服對方為限;而防衛之意圖,則透過這些所使用的防禦性擊退侵害的常用方法所體現出來。
      2.根據《刑法典》第68條第3款,在出現《刑法典》第137條第3款所指的兩種情況時,具體決定是否給予免除刑罰,取決於《刑法典》第68條第1款各項所定立的條件是否同時成立。
      具體而言,屬於互相侵害且未能證明打鬥之人中何人先行攻擊,或行為人對攻擊者僅予反擊者,只有在同時滿足事實之不法性及行為人之罪過屬輕微者、損害已獲彌補及免除刑罰與預防犯罪不相抵觸的前提下,方得免於處罰。
      3.《刑法典》第34條規定的阻卻罪過之緊急避險,主要要件包括: 候補性(行為人的事實具有刑事上的不法性質)、衝突性(狀況涉及法益衝撞而有必要作出解決,並透過犧牲他人與擬保全之利益屬同等級或較高等級之法益)、受威脅之利益之特定性(受威脅之法益涉及人身性質)、行為的目的及適當性(意圖除去的危險正在發生以及無法以其他方式除去危險)、無法期待作出其他行為(考慮到具體情況後,無法期待行為人作出與其為應對威脅而作出的行為不相同的其他行為)。
      第一嫌犯在人行道上的騎行行為,在當時並未對行人產生即時危險,第二嫌犯所指的對行人構成的危險仍然還是抽象的危險,讓第一嫌犯犧牲身體完整性來消除有關的危險,是不適當的。第一嫌犯在行人道上騎行單車是應被譴責的,但只能以適當的方式予以制止,而第二嫌犯從背後推第一嫌犯,即使是第二嫌犯所說的從背後抓第一嫌犯的膊頭,作為警務人員的第二嫌犯是有能力意識到其所用方式是不適當。

       
      • 表決 : 一致通過
      • 裁判書製作人 : 周艷平法官
      • 助審法官 : 簡靜霞法官
      •   蔡武彬法官
    • 判決/批示日期 案件編號 類別 裁判書/批示全文
    • 30/04/2025 62/2024 司法上訴(中級法院作為第一審法院的行政訴訟案件)
    •  
      • 表決 : 一致通過
      • 裁判書製作人 : 馮文莊法官
      • 助審法官 : 李宏信法官
      •   盛銳敏法官